林伯强:中亚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和合作潜力研究

2025年07月01日 14:53作者:林伯强

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稳定增长,产销规模屡创新高。新能源汽车逐步成为中国外贸出口的“新名片”,赢得了全球多国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作为中国传统的汽车出口市场,中亚各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与中国开展了广泛的合作。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推进,中亚地区或能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走向海外市场的重要阵地。因此,有必要厘清中亚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分析中亚地区的市场前景与合作潜力,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海外市场拓展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 中亚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

中亚地区位于亚欧大陆结合部,毗邻中国西北部,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示范区。中亚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五国。其中,乌兹别克斯坦是五国中人口最多的国家,哈萨克斯坦是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两者的汽车市场规模远超其他三国。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地区最大的汽车市场,汽车产业是当地的支柱型产业。近年来,当地政府努力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从市场环境来看,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制定了大量优惠政策,以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2019年和2021年,乌兹别克斯坦政府两次颁布政策,减免电动汽车消费税、关税及汽车登记税,并于2023年取消进口汽车只能由法人实体销售的要求,加快了中国电动汽车进入乌兹别克斯坦市场的步伐。2025年2月,乌兹别克斯坦宣布计划到2030年将绿色能源占比提高至50%以上,将新能源公交纳入减碳核心措施,为宇通等新能源客车出口打开政策窗口。从市场表现来看,乌兹别克斯坦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正迎来爆发式增长,进口中国汽车是重要驱动力。2023年,乌兹别克斯坦销售乘用车37.9万辆,同比增长33%,其中乘用电动汽车销量达到2.57万辆,同比增长约430%。同年,乌兹别克斯坦从中国进口乘用车9.27万辆,同比增长约480%。其中,进口电动汽车2.84万辆,同比增长约320%。2024年其电动汽车和混动车进口量占比达55%,超过传统燃油车,全年进口纯电车型24095辆、混动车型17480辆。从产业布局来看,中国企业正在深度参与到乌兹别克斯坦新能源汽车产业之中。例如,奇瑞集团在乌兹别克斯坦吉扎克ADM汽车厂完成汽车组装,并于2022年在塔什干销售。比亚迪主导乌兹别克斯坦的乘用车市场,2025年1-5月在乌兹别克斯坦销售7859辆,日均交付52辆,主力车型宋PLUS DM-i占销量30%以上,同时,比亚迪也积极推进在乌本地化生产建设。2023年9月,比亚迪与乌兹别克斯坦国有控股汽车集团Uzavtosanoat JSC于吉扎克州合资建设工厂正式建成并于2024年1月开始正式投产,一期投资计划年产能5万辆。总体而言,中国企业不断尝试加深中乌两国的贸易合作,推动乌兹别克斯坦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地区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近年来借助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从市场环境来看,哈萨克斯坦缺乏本土汽车品牌,零部件本地化程度相对较低,当地消费者对本土汽车制造业的认可不足。为扭转这一现状,哈萨克斯坦政府于2023年提出“本地汽车制造企业需掌握本地全散装件车型的完整生产周期”的要求,并提供长达六年的减免关税、税收和海关费用等优惠政策,以及贷款支持和其他相关援助。从市场表现来看,哈萨克斯坦的汽车行业已有一定规模,但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2023年,哈萨克斯坦乘用车销售量为19.87万辆,其中约25%为中国品牌。同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增加7452辆,同比增长高达815%。2024年,注册电动汽车的数量激增到8366辆,预计到2035年,销售量将达到40173辆。尽管增速惊人,但哈萨克斯坦的电动车市场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从产业布局来看,中国企业正逐步进军哈萨克斯坦汽车市场,在零部件生产、供应链建设等方面与哈方展开合作。例如,奇瑞汽车、长安国际和长城汽车于2023年与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汽车签署了谅解备忘录,并计划于2024年完成本地工厂建设。总体而言,中国企业在哈萨克斯坦的本土化布局与乌兹别克斯坦相比有所滞后,但整体产业布局持续推进。

除乌兹别克斯与哈萨克斯坦外,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三国也在大力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发展,并提供财政支持、关税减免等优惠政策。例如,塔吉克斯坦实施了长达十年的电动车免税政策,刺激电动车产业发展;吉尔吉斯斯坦利用欧亚经济联盟关税优惠,将自己定位成新能源汽车中转俄罗斯贸易枢纽;土库曼斯坦则表现出对电动车的浓厚兴趣,希望通过引进中国电动汽车实现城市现代化,提高生活质量。与乌兹别克斯与哈萨克斯坦不同,三国的汽车产业基础较为薄弱,消费需求主要依赖进口。对此,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如吉利、广汽埃安、比亚迪积极参与贸易合作,为三国提供新能源汽车服务。总体而言,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的汽车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未来仍有进一步增长的潜力。

二、 中亚地区市场前景与合作潜力

在中亚五国中,乌兹别克斯坦拥有最大的汽车市场,人口数量约3565万人,人均GDP约2255美元。该国拥有中亚地区最完备的汽车工业体系,产业链条较为完善,关键零部件本地化率较高。通过与外资企业合作,乌兹别克斯坦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营造了产业优势,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辐射,带动了本国经济发展,解决了国民就业问题。随着新能源汽车影响力的不断增大,乌兹别克斯坦或将延续先前汽车产业的发展路线,完成由传统燃油车到新能源汽车的产业转型。从政策导向上来看,乌兹别克斯坦总统于2022年签署了《关于支持电动汽车本地化生产的措施》总统令,正式启动新能源汽车本地化进程。目前,包括比亚迪在内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已经与乌方展开了实质性的合作,与当地汽车制造商合资建厂,实现电动汽车的组装和销售。类似模式既能够满足乌兹别克斯坦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需求、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也能够发挥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和技术优势,是可持续的双赢合作模式。目前乌兹别克斯坦电动汽车年销售量占乘用车总销售量的比例不足10%,未来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庞大的市场需求供中乌两国合作开发。

哈萨克斯坦人口数量相较乌兹别克斯坦更少,约为2003万人,但人均GDP更高,达到1.15万美元,汽车市场发展前景较好。哈萨克斯坦政府也在大力推动本国汽车组装生产规模和本地化程度的提高,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寄予厚望。哈萨克斯坦已将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备纳入《国家工业创新发展战略2025》规划中,期望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和充电设备的产值能够达到100亿美元并创造10万个就业岗位。在基础设施规划方面,哈萨克斯坦预计到2030年充电桩市场将达到8000个充电站,且政府批准到2029年在所有主要城市建立电动汽车必要基础设施的路线图,为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健全配套基础设施。但就目前情况而言,哈萨克斯坦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之路尚在起步阶段,全国电动汽车保有量不足1万辆。其中,阻碍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是充电基础设施的匮乏。当前哈萨克斯坦的充电基础设施主要分布在阿拉木图和阿斯塔纳两个地区,其他地区分布稀疏,发展建设潜力较大。同时,哈萨克斯坦全国汽车平均使用年限已达20年,二手车占比较大,未来将面临庞大的汽车更新换代需求,市场空间或将进一步扩大。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之一是哈萨克斯坦汽车进口关税推高了新车价格,导致消费者更青睐二手汽车。在进口新能源汽车能够享受减免关税利好的情况下,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与哈方在开展本地全散装件汽车生产和销售方面有光明的合作前景。

在其余三个中亚国家中,塔吉克斯坦目前提出了较为清晰的电动汽车发展规划。当地政府推出推广电动汽车的战略,通过税收和贴补激励,力求在2030年之前确保全国20%-30%的汽车为电动汽车。

三、 对中国企业拓展中亚市场的建议

针对中亚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现状和合作潜力分析,本研究有以下建议:

第一,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抓住政策优惠窗口期,完善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两国的本地化产业布局。乌、哈两国拥有良好的汽车产业发展基础和较高的本土消费需求。建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积极与东道国企业展开合作,利用自身产业链和技术优势,叠加本地化成本优势,拓展新能源汽车海外市场,推动当地汽车产业清洁化转型,实现多方共赢。

第二,基于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两国本地化产业,辐射中亚地区及周边国家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推动乌、哈两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本地化的基础上,利用两国区位优势,扩大对周边邻国的出口。例如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汽车市场规模较小且依赖进口的国家。在扩大中亚地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同时,提升本地化产业的规模效应,进一步提高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的竞争力。

第三,加快充电基础设施产业的海外布局,完善中亚地区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充电基础设施是影响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重要因素,推广新能源汽车需要提前布局充电基础设施。建议中国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相关企业提高对中亚市场的关注,与中亚各方积极开展充电基础设施领域合作,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