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产业合作是中国领导人访巴期间双方确定的中巴经济走廊合作框架的主要内容之一。随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逐渐开工,巴基斯坦投资环境将产生明显改善,产业合作的潜力逐渐显现。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国内企业赴巴投资热情高涨,产业合作具有良好发展前景。
一、中巴产业合作现状与优势
(一)合作优势
中巴产业有一定互补性,合作空间和潜力较大。产业结构互补为中巴产业合作奠定了基础。当前中国已基本完成工业化,正在向后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迈进,国内钢铁、水泥、化工、建材、有色金属、平板玻璃、造船等工业领域已经积累了较为扎实的工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且存在较多富余产能。而巴基斯坦仍处在工业化进程初期,工业体系以纺织、服装、皮革、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中巴产业结构互补,对产业合作均有强烈的需求,这为中巴产业合作奠定了基础。
中巴经济走廊项目的实施将有助于巴投资环境改善。中巴经济走廊的早期收获项目主要集中在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涉及煤电、风电、水电、公路、机场、输变电线路、天然气管道等。这些项目的逐步完成能够显著缓解限制巴经济发展的能源短缺以及交通问题,改善巴投资环境,降低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从而为后期的产业合作铺平道路,吸引更多中国企业赴巴投资。
巴出台投资优惠政策吸引外国投资。巴投资政策整体宽松,除少数禁止类行业(武器军火、高爆物质、放射物质、安保、铸币和消费酒精)和限制类行业(航空、银行、农业和新闻行业)外,外国投资者可在巴自由投资,且没有股权比例限制。为吸引投资,巴政府于2012年出台《经济特区法案》(Special Economic Zone Act),并于2015年进行了修订。根据该法案规定,进行经济特区开发的企业以及在特区内投资的企业可享受10年内免除公司所得税以及资本项下设备进口免关税的优惠政策。以信德省为例,目前已批准设立的经济特区有三个,均由国家工业园管理开发公司(NIP)进行开发运营,具有较完善的交通、水、电、燃气、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并提供一站式窗口服务。在中巴经济走廊项下,巴方有可能出台更为优惠的改革措施吸引中国投资,这也将为我企业来巴开展产业合作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合作现状
近年来中巴双边贸易持续增长。对巴基斯坦来说,中国是其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外资来源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第二大出口目的国。在 2024 年中国对外贸易伙伴排名中,巴基斯坦排名第 45 位,在贸易顺差伙伴排名中,巴基斯坦排名第 21 位。2024 年中国与巴基斯坦双边货物进出口额为 230.56 亿美元,相比 2023 年增长了 22.96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1%。其中,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商品总值为 202.3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7%;中国自巴基斯坦进口商品总值为 28.22 亿美元,同比下降 18.2%。2024 年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差额为 174.12 亿美元。从进出口商品种类来看,2024 年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最多的是机械电子类产品,出口金额 572 亿元,占比 39.8%。其次是纺织鞋服类产品,占比 16%;然后是化学品及化工品,占比 12.1%;金属及其制品占比 11.3%。其余为塑料、橡胶及其制品、运输设备及零部件等。与此同时,2024 年中国从巴基斯坦进口最多的是金属类产品,进口金额 101 亿元,占比 50.4%。其次是农副食品,占比 21.9%。第三是纺织鞋服类产品,占比近 21.5%。然后还有燃料油、石材、皮革品等。在直接投资方面,2024 年 12 月,中国净直接投资额高达 6200 万美元,跃居当月巴基斯坦最大外国投资方。进入 2025 财年上半年,中国继续保持其最大投资国地位,外国直接投资净额达到 5.3551 亿美元。截至2025年4月,中国在巴能源、交通与产业园区领域的累计投资突破320亿美元,为巴基斯坦创造逾42万个就业岗位。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深入人心和中巴经济走廊建设的顺利推进,中国企业赴巴投资热情高涨。中国企业对在巴投资钢铁、水泥、玻璃、物流以及垃圾处理等行业展现了浓厚的兴趣和意向,也有企业希望在巴投资经营产业园区,吸引国内企业在巴设厂,形成中国产业园。近年来,中国一直是巴海外投资重要来源国,美国、中国和阿联酋位列巴投资来源国前三位。从近几年数据看,中国对巴直接投资同比增长不断加速,而美国和阿联酋却出现大量投资撤出,中国已成为巴外资最大来源国。此外,中巴两国人民友好,巴方特别欢迎中国企业来巴投资,与其他外资相比,我企业在巴具有良好的民意基础,这也使我企业在巴投资具有独特的优势。
为配合中巴经济走廊转型升级,巴基斯坦高度重视劳动力专业技能培训,将机电一体化、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物联网、云计算等高科技领域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2021财年内,华为在巴基斯坦通过新建和升级改造信息通信技术学院,极大地提高其人才培训能力,预计每年能为巴培养3000余名通信技术专业人员,加速提升巴基斯坦劳动力市场水平。
巴基斯坦政府一直希望将瓜达尔港建设成为区域性航运枢纽,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和经济腹地缺失,瓜达尔港航运货物吞吐量长期在低位徘徊。在中方的精心设计和全力推动下,瓜达尔东湾高速路建设持续取得进展,港口自由区、出口加工区等功能性区域建设不断完善。随着基础设施和经济腹地两大瓶颈逐步突破,瓜达尔港发展成为航运枢纽的潜力正在加速体现。2025年5月8日,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面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重点提及中巴两国在政治、经济与安全领域的深度合作,谢里夫首次披露了中巴经济走廊第二阶段的核心成果,其中提到瓜达尔港年吞吐量达到4500万吨,成为中亚国家出海的关键枢纽。
除航运潜力外,巴政府还致力于挖掘自身工业化潜力,尤其重视经济特区建设。早在2012年,巴基斯坦就出台了经济特区法案,但执行多年,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效果不佳。2021财年,中巴两国关于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的经济特区建设合作明显加深加快,巴在自身财政高度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拨款40亿卢比用于经济特区建设。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将为巴基斯坦重振其“经济特区梦想”提供最坚实的支撑。
境外经贸合作区作为中巴两国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能有效带动中国与巴基斯坦之间的经贸往来。2006年11月26日,中国在巴基斯坦第二大城市拉合尔设立了海尔-鲁巴经济区,该经济区是中国商务部批准设立的首批“中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之一,也是巴政府批准建设的“巴基斯坦中国经济特区”,是中巴合作五年规划的重点项目之一。该经济区将小家电及发电设备、汽车摩托车及配件、化工及包装印刷业等作为重点产业发展,目前一期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正处在开发建设阶段。中方为支持海尔-鲁巴经济区的发展,在投资手续便利化、中长期低息贷款、境外投资贷款贴息补助等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巴方也为海尔-鲁巴经济区给予了诸如允许100%外资控股、允许全部资本自由汇出、经济区内设立独立海关等优惠政策。目前,海尔—鲁巴经济区已有福建亚通科技、山西太谷建设、青岛纺联集团等10余家公司入驻。
能源合作是中巴经济走廊合作投入最大、进展最快、成果最显著的领域之一。2022年以来,走廊首个大型水电站投资项目卡洛特水电站项目和塔尔二区块电站二期煤电一体化项目相继投入商业运营,前者为巴方提供大量清洁低价电力,后者利用巴国内煤炭资源发电,帮助巴方节省宝贵外汇资源。已建成能源项目技术先进、成本低廉,不仅帮助巴基斯坦历史性解决电力短缺问题,也为巴方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发电成本,为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作出重要贡献。
巴基斯坦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重点市场之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进入巴基斯坦,积极参与巴通讯、油气勘探、电力、水利、交通、机场、港口、房建、资源开发等领域的项目实施,且成绩不俗。但近几年受巴基斯坦国内政局尤其是全球疫情的影响,中国在巴基斯坦的工程承包业务量波动较大,即便如此,巴仍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重点市场之一,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8年中国企业在巴新签承包工程合同236份,新签合同额43.28亿美元,完成营业额约12.71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约1.6万人,年末在巴基斯坦劳务人员2.37万人。2022年,中国企业在巴新签工程承包合同额32.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45.6亿美元。进入2024年,巴基斯坦放松了招标规则,直接向中国授予了一份价值 20 亿美元(约合 140 亿元人民币)的重要战略道路建设合同。2025年,中国与巴基斯坦在承包工程项目合作领域继续多点开花,巴拉科特水电站 EPC 项目、那比萨—未吉哈管道项目、巴基斯坦飞机制造厂项目、963MW 尼拉姆—杰拉姆水电站项目成功中标落地。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巴两国贸易规模小且产品结构单一
中国对巴基斯坦出口产品种类较多,其中比较重要的有机械产品、纺织皮革、矿产品、化工产品、金属和陶瓷首饰等产品,但出口规模都比较小。巴基斯坦对中国出口商品主要集中在纺织皮革类商品上,多为低附加值纺织品,出口规模小且结构较为单一。在巴基斯坦向中国出口的商品中,棉花一直占据出口额第一的位置,且比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超过巴基斯坦对中国出口总额的50%。在中国市场,巴基斯坦出口商品的主要竞争对手是印度、孟加拉国和埃及等国的商品,巴基斯坦商品并不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二)中巴两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速差距拉大
受巴基斯坦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和国内局势不稳定等因素影响,中巴贸易顺差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中巴自贸协定签署之后,中国大量价廉物美的商品进入巴基斯坦,这也使得贸易顺差持续扩大。2005年,中巴贸易顺差只有25亿美元,而到了2025年,其增加至174.12 亿美元,这反映出两国在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速上的差距。
(三)中巴两国产业关联度较低
两国工业半成品之间的贸易往来,能够进一步增强两国间相关产业的互动,工业半成品往来越多,两国间产业关联度越高,反之若两国之间贸易往来多以工业制成品为主,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两国间的产业关联度。中巴两国之间贸易往来频繁的商品包括皮革制品、食品饮料及烟酒、纺织及原材料制品等,均为工业制成品。而矿产品、塑料橡胶及其制品等原材料及工业半成品等贸易往来不够活跃,其中塑料橡胶及其制品还有趋于贸易冷淡的风险。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口量很大的机电制品、化工产品、运输设备等产品是单向贸易,这意味着两国产业关联度还需提升。
(四)口岸在两国边境贸易中的作用还有限
中巴两国开展贸易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边境贸易和海运贸易,其中边境贸易都是通过中国新疆的红其拉甫口岸进行,这是中巴两国进行边境通商的唯一口岸,因此新疆在与巴基斯坦开展边境贸易上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但红其拉甫口岸的活力远没有得到充分释放,新疆本地产品通过其出口到巴基斯坦的贸易额占中巴贸易额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趋势。
三、推动中巴双边产业合作建议
双方应在现有良好合作的基础上,本着平等互利、注重实效、优势互补、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两国政治和地缘优势,推进双方在经济、贸易、投资、农业、科技、旅游等领域的合作。
(一)进一步深化产业合作
1.促进在专业技术知识、利用双方原材料和技术进行共同生产、工业区、工业港口、出口免税区和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发挥大公司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中小型企业合作。鼓励两国私有部门间的合作并为其提供便利条件,推动各领域合资企业的建立,尤其是在纺织品制造领域。特别要重视结合比较优势和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业对接。
2.对接巴优势产业。巴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其中纺织、服装、皮革等行业是巴支柱产业,而中国相关行业因劳动力成本上升逐渐丧失比较优势。通过产业合作,可综合利用我资本技术优势和巴劳动力成本优势,帮助巴进行产业升级,提高竞争力,同时也为国内企业提供新机遇。另外,巴铜、锌、大理石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可以在矿石开采、冶金等资源类行业推进产业合作。
3.完善巴产业结构。巴工业基础较为薄弱,发展缓慢,许多基础行业,如钢铁、水泥、机械、石化等,面临着设备老化、技术落后的困境。而国内在相关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具有开拓海外市场的需求。在上述领域进行产业合作既能满足国内企业需要,带动中国技术、标准、设备走出来,又能帮助巴完善工业体系,提升其技术和工业化水平,实现双赢。
4.挖掘巴潜在需求。随着巴经济发展、居民购买力提升和消费升级,一些消费产业也展现出良好合作前景。例如,巴基斯坦 2024 年汽车销量为128530辆,同比增长 51.0%,潜力巨大,巴政府正在修订汽车产业政策,如果汽车新政能及时出台并放宽投资方式,未来几年或迎来快速增长期;智能手机销量因3G/4G网络的普及,近年来也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另外,巴电子商务和IT市场随着手机和网络覆盖率的提高也展现出较大发展潜力。中国企业在上述领域已经具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和技术,可借助产业合作的契机提前布局,抢占市场先机。
棉花是巴基斯坦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也是主要的出口外汇资源。2023 年,巴基斯坦棉花出口额为 30.4 亿美元,是全球第 5 大棉花出口国。当年,巴基斯坦原棉出口额为 7050 万美元,是全球第 18 大原棉出口国。棉花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有中国(7.48 亿美元)、孟加拉国(4.85 亿美元)、美国(2.08 亿美元)、意大利(1.77 亿美元)和土耳其(1.55 亿美元)2。同年,原棉的主要出口目的地有越南(3010 万美元)、中国(1540 万美元)、印度尼西亚(716 万美元)、意大利(477 万美元)和菲律宾(283 万美元)。其中,中巴两国在棉花收集和种质资源鉴定方面的合作非常重要,目前,两国已经交换了300多个棉花种质资源。棉花种质资源是棉花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物质基础,巴基斯坦的亚洲棉花与中国的陆地棉不同。就遗传特性而言,中国棉花以其高产、优质和早熟而闻名,而巴基斯坦棉花以其抗热、抗旱、耐盐碱和棉花卷叶病毒闻名。中巴两国在棉花种质资源的收集和鉴定方面的合作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时机。
(二)强化双边投资合作
1.扩大对巴方的直接投资,全面参与巴方的经济建设。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工业化国家都把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提升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资源开发和初级加工制造业。而在纺织、家电、食品、轻工、冶炼、化工、医药、核电站、电子等行业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成熟适用技术,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巨额外资和适用技术的支持,在援助、贸易和投资中,也更看好我国的投资。扩大对巴方的直接投资符合中巴发展“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定位和双方长远的政治利益,大幅增加巴方国内就业量,也可以平衡双边贸易,加速国内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2.利用巴产业园区政策,形成中资企业集聚效应。为吸引和承接中国的产业转移,巴政府计划在中巴经济走廊沿线设立27个产业园区。不同的产业园区将根据自身优势聚焦不同产业,通过产业园区的建设来促进中巴在各领域的产能和投资合作。目前各省已向联邦政府提交了走廊沿线产业园区的意向选址计划,联邦政府也拟订了中巴经济走廊经济特区(SEZs)建设标准,满足该标准的产业园区将有望被建设为经济特区。我企业可积极利用巴方产业园区规划,争取更加优惠的投资政策,同时形成产业集聚,发挥协同效应。
(三)加强技术合作
引导和鼓励两国有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大学和科技型企业在通讯、水利、电力、航空航天技术、计算机、自动化、有色冶金、信息技术、医药卫生、石化、生物技术、和平利用核能等双方共同感兴趣的领域开展广泛的技术合作。双方要努力促进技术转让和信息交流,充分发挥两国政府间科技合作联委会的指导和协调作用。
(四)增进两国更多领域交流合作,夯实产业合作基础
积极推动两国农、林、渔业的互利合作。充分利用两国自然资源丰富、互补性强的优势,鼓励和支持两国有关企业和部门在农业技术、农林产品加工、农业机械制造、海洋捕捞、水产养殖等方面加强交流和合作。加强双方在财政和金融领域以及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利用中巴喀喇昆仑公路促进人员和商品交流。增加在对方主要商业城市举办投资贸易洽谈会或商品展览会的频率,在两国有影响的商会(中方贸促会和巴方全巴工商联等)间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巴基斯坦已经成为中国公民自费出国旅游目的地国,要尽快落实有关具体实施办法,增加游客人数,拓展旅游市场,加强旅游促销。
吴崇伯 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