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庆丰:民营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挑战与路径研究

2025年04月22日 15:06作者:蔡庆丰

摘要: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力军,民营企业的影响力举足轻重。但民营企业在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仍面临各种挑战,主要表现为融资渠道受限、融资成本高昂、东道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以及汇率波动风险巨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几项解决路径,具体而言,就是运用现有市场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创新推出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解决民企融资成本高昂问题;推动跨境金融服务系统建设,完善中国在外金融机构布局,并充分利用外汇衍生工具组合对冲汇率风险。

一、民营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挑战

第一,融资模式受限。民营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共建过程中,融资渠道相对较少。在信贷、抵押贷款等方面,诸如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对企业的审查要求严格、拨款支持门槛高,许多民营企业大多都不满足银行的援助条件,能从国家开发银行获得融资的主要是大型的国央企,民营企业很难从国家开发银行得到融资支持。此外,大部分东道国能提供的金融业务种类少、数量有限,尤其是缺乏国际化金融服务业务,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不接受中资企业使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和投资合作,给民营企业在当地开展业务带来限制。除了商业银行体系发展薄弱之外,许多东道国还存在着证券交易体系落后的问题,像有些较为贫穷的国家甚至没有能让公司在当地进行融资的证券交易平台。证券交易平台能够给民营企业在东道国发行股票、公司债进行直接融资提供平台,而且在当地证券交易平台上市能够提高企业知名度,有利于民营企业在当地的经营发展。在缺少证券交易所的国家投资,民营企业会失去在当地证券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机会,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受到局限。

第二,融资成本高昂。银行信贷是民营企业最普遍的融资来源。虽然不少民营企业在其他国家拥有固定资产、基础设施作为抵押物,但贷款抵押难度和贷款利率较国有企业仍有一定差距。对于一些非洲国家的商业银行来说,它们的银行贷款利率普遍较高,并且会对贷款人施加严格的审查程序,且手续繁琐。例如,卢旺达的大多数商业银行要求贷款人具备项目投资额8%以上的启动资金,并提供评估价值超过贷款额2-3倍的抵押品;利比里亚的商业银行在贷款时会收取较高的手续费,并且进行繁琐的审查程序等等。在这些国家,外国贷款人获得贷款的难度很大,取得贷款的成本高昂。在债券市场方面,国内投资者更偏好高信用评级、具有担保的国有企业,对民营企业包容度较低、投资较少、贷款利率较高,也增加了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

第三,东道国本土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东道国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使得民营企业在当地投融资难度较大。以非洲为例,非洲国家的银行业主要由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组成,和中国企业有业务往来的大部分是商业银行。非洲商业银行目前主要存在着数量少、市场集中度高和能提供的金融产品种类少这两大问题,并且非洲国家的商业银行体系普遍存在寡头垄断。比如尼日利亚前五大银行拥有整个行业62%的资产;坦桑尼亚、乌干达、肯尼亚的前三大银行拥有的资产占整个行业的比例也达到了50%左右。数量少、寡头垄断的商业银行体系意味着民营企业在当地获得融资的机会很少。与此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金融服务布局缺失严重,这意味着民营企业在东道国难以获得中国国内银行的支持。

第四,汇率波动风险巨大。“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众多,货币种类繁多,单就非洲地区而言,就有54个国家,使用超过20种货币。即使中国企业有意识地进行外汇风险管理,“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流通货币数量多仍然加剧了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汇率风险。加上近年来美联储接二连三地对美元加息、俄乌冲突、美国大打关税战,导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不稳定,给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带来较大的汇兑损失风险。举例来说,非洲开发银行行长阿金武米·阿德西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美国发动关税战的冲击下,47个非洲国家可能面临更高的关税,会导致这些国家外汇收入萎缩,当地货币贬值。由于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赚取的利润以非洲本国货币计量,如果非洲本国货币不断贬值,中国企业在当地的资产和利润会不断缩水,进而面临严重的汇兑损失,对企业的经营效益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货币种类繁多,这也加大了民营企业进行外汇风险管理的难度。

二、民营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路径研究

第一,运用现有市场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首先,推动跨境资产证券化产品纳入“债券通”标的,吸引境内外投资者认购。将跨境资产证券化产品纳入“债券通”标的,能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多的海内外融资渠道,特别是能够吸引大量的内地投资者参与其中。其次,建立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可以由平台为融资双方提供撮合渠道,由供应链企业提供担保、下游企业提供付款承诺,信用贷款提供方不再局限于供应链企业,即避免供应链企业承担过大的资金压力,又扩展上游企业融资渠道。同时,积极推动“绿色”与金融产品的融合,创新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 绿色普惠、绿色消费、绿色综合服务等业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需求。绿色金融工具可以为民营企业的部分项目提供专项融资,为民营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以国投泰康信托首单“债券通”资产支持票据为例,该项目面向境内外合格投资者发行,首期发行5.02亿元,募集资金用途为小微企业资产投放。通过“债券通”,项目丰富了ABN的投资者结构,进一步提升了资产证券化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也为发起机构拓宽了跨境投资者资金,拓宽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第二,创新推出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解决民企融资成本高昂问题。首先,参照国内经验,建立中小企业专项发展基金,对在外民营企业项目进行创新性评估。通过筛选一批具有创新优势、社会效益良好、盈利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或者民营企业,更加有针对性地提供低息、贴息、续贷等优惠贷款条件。例如,国家开发银行向埃及国民银行授信3亿美元,其中2亿美元投向中小企业项目。其次,深入了解民营企业的实际需求和信贷需求,创新推出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配备民营企业贷款专项规模,实施民营企业信贷优惠利率,全面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例如,中行浙江省分行自2021年末联合相关政府部门推出“惠如愿·碳惠贷”服务方案以来,有效加大对降碳减排小微企业的授信支持。通过与政府系统直连,在客户申请并授权后,该行可采集企业碳效综合评价等多维度数据,并利用自主开发的评分卡有效识别降碳减排优质客户,其中,评分较高的小微企业最高可获得500万元纯信用额度。同时,该行以ESG挂钩贷款模式,为ESG评分较高的小微企业提供一定利率优惠,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昂的问题。

第三,推动跨境金融服务系统建设,完善中国在外金融机构布局。一是建设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简称CIPS),是专司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业务的批发类支付系统。CIPS是我国重要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CIPS的建设有利于民营企业在外获得融资便利;二是鼓励和支持中外金融机构进一步深化合作,完善金融网络布局,推动境内金融机构在外设点、同外方组建合资银行等,拓展在外金融服务网络,完善中国在外金融机构布局,改善因本土金融基础设施薄弱给民营企业带来的投融资困境。

第四,充分利用外汇衍生工具组合对冲汇率风险。民营企业可以与境内各大商业银行、外汇银行和金融机构合作,购买外汇远期合约、外汇期权等各类外汇衍生工具,构建实现“套期保值”目的的多元外汇衍生工具组合,以锁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货币的兑换汇率。外汇衍生工具一方面可以帮助民营企业将根据自身需求锁定非洲国家汇率,减少甚至规避汇兑风险;另一方面,外汇衍生工具广泛采用保证金交易与差价结算制度,在使用时不会占用企业过多资金,实现套期保值的目的。如工行北京分行探索了将远期和期权等交易工具进行组合,为客户提供定制化汇率避险产品等衍生业务,向“走出去”企业提供了小币种NDF的金融服务,以满足其对汇率避险和改善价格的双重需求。同时还积极推动商品套保业务的发展,以支持企业对汇率风险的管理和商品套保的需求。


蔡庆丰 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