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强:推进我国与中东国家绿色能源合作的思路举措

2025年03月25日 14:36作者:林伯强

中东地区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交汇处,连通大西洋、印度洋、地中海、红海和阿拉伯海,在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对于我国而言,中东地区的战略意义尤为显著。一方面,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处,中东地区枢纽性的地理交通位置对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推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大部分中东国家已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其中部分国家还专门设有相关协调和对接机构。另一方面,作为世界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区,中东地区长期以来为我国供应关键的油气资源。但在全球绿色发展与能源转型的大背景下,面临“资源陷阱”和电力供应短缺[1]的中东各国对寻求油气资源以外的经济增长机遇,如发展绿色能源,有着迫切需求。通过深化与中东各国在绿色能源领域合作,不仅能够保障中东地区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也能够充分发挥示范效应,扩大我国绿色能源设备、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还有助于双方建立更为紧密的政治与经贸联系,助力“一带一路”倡议行稳致远。因此,积极推进我国与中东国家绿色能源合作,对于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东国家绿色能源发展需求

中东地区国家拥有丰厚的自然资源,这既可以成为国家发展的资本,但同时也可能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阻碍。这种现象被称为“资源陷阱”,即一个国家由于资源丰富,开采所需技术水平不高,因此长期固化于产业链上游。单一的产业结构与最初级的国家分工导致该国在国际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即使部分国家能够通过先天资源获得巨额财富,其国内经济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的高关联度和强依赖性也会导致这种财富无法维持稳定,极易受到国际局势的影响。

另一方面,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中东国家的用电需求快速扩张。由于发电结构单一,电力绝大部分来源于燃油及燃气发电[2],因此,当地电力市场不仅受制于国际油气市场进而导致国内电力价格波动频繁,还受制于绿色发展和全球碳减排目标而导致难以继续布局燃油和燃气发电[3]。无论从摆脱“资源陷阱”的角度,还是从高质量满足电力需求的角度来看,这些国家都亟需寻求能源替代方案以实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

中东地区大多地处撒哈拉沙漠与阿拉伯沙漠,气候上多属热带沙漠气候,降水稀少,年晴天比率达到80%~90%。广袤平整且远离城市的内陆沙漠、充足的光照以及大多为国有的土地属性构成了中东地区发展光伏发电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此外,早期的油气收入也为这些国家布局绿色能源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当地政府也出台了诸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立法保护等积极政策,为绿色能源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部分中东国家已经开始制定一系列绿色能源发展目标,包括远期的碳中和目标以及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投资计划,以期望通过发展绿色能源来实现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5]

二、我国与中东国家绿色能源合作前景

我国的绿色能源产业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体系。这一体系不仅涵盖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设备制造产能,还包括了技术服务、工程建设以及相关配套管理和维护经验,为中国与中东国家的绿色能源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此,中国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中东国家的绿色能源合作,抢占绿色能源发展先机和市场有利地位。

(一)积极参与国际重大能源基建项目,针对特定工况展开联合攻关,进一步提高技术竞争力。中东地区由于受特殊地理和气候影响,昼夜温差大、沙尘暴频发,这对发电、变电以及输电设备的耐久性、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可通过与中东国家合作,利用在绿色能源以及输变电领域的先进技术和丰富经验,针对这些特定的气候环境开展关键技术和核心设备的联合研发攻关。不仅能够助力中东国家有效解决绿色能源开发利用中的难题,还能为中国企业参与更多重大的国际绿色能源基建项目提供机会,进一步促进中国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二)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扩大我国绿色能源技术国际话语权。中东地区的绿色能源合作能够发挥一定的示范效应,扩大我国绿色能源设备、技术、服务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地,可通过积极参与绿色能源国际标准的制定实现技术输出,提高我国在全球绿色能源产业中的话语权,提升中国绿色能源技术的国际认可度。

(三)增强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推动实现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中东地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枢纽地区,通过降低中东国家对油气资源依赖的风险,不仅有利于这些国家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也有助于深化我国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从而构建更加紧密的经贸关系,促进双方合作长期稳定,最终构建起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倡议中提出的“共同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新格局”,彰显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和贡献。

三、推进双方绿色能源合作的思路举措

(一)以稳固的油气合作为基础,促进绿色能源合作。化石能源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仍会在全球能源结构中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在俄乌冲突愈演愈烈、全球化石能源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我国与中东国家的绿色能源合作需要建立在稳固的油气合作基础上,以安全稳定的油气资源供应链保障我国的能源安全和中东国家的基础财政收入。只有这样,双方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合作才能更加长远。

(二)推进区域跨国联网工程,以“跨国互济+绿色能源大规模并网”模式保障电力供应稳定。绿色能源出力的波动性是导致其装机容量较难转变为实际并网发电量的主要原因。尽管布局在广袤沙漠腹地的光伏电站相对来说具有更高的出力稳定性,但对于中东各国来说,仅仅依靠国内数座光伏电站供应电力依然具有较大的风险。当光伏电站受到极端天气或气象灾害影响,国内燃气机组又不足以及时匹配负荷高峰时,将会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应当考虑积极推进中东各国的跨区域能源联网工程建设,以跨国互济的模式提高中东各国绿色能源发电设施抵御大规模气象事件的能力,从而保障中东地区的电力稳定供应。

(三)分享中国经验,积极促和规避地缘政治风险。大型绿色能源项目的开发和运维既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也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东地区长期以来战乱频发,各种意识形态以及各教派之间冲突不断,而较大的贫富差距、较高的失业率和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动荡[6]。为更好推进绿色能源合作,我国应当在尊重各方利益的基础上,积极分享稳就业[7]、保民生、促脱贫的“中国经验”,立足于经济发展与共同繁荣,积极提供缓和各方关系的平台和契机。敦促中东各国暂时搁置历史纠纷,共同抓住能源转型和绿色能源发展的历史契机[8]

(四)开展高等教育合作,通过人才共同培养实现技术转移。绿色能源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建议我国与中东各国建立高校合作机制,除了开展科研学术交流、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之外,鼓励各高校结合绿色能源的相关合作需求,设立联合培养学位项目,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本地专业化人才。进而推动“人才培育引领绿色能源合作——绿色能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激励更多人才参与”的良性循环,这既能够降低技术对接成本,减少社会不安定因素,还能够实现当地绿色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创新多边融资机制,以数字技术助力金融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在合理的风险控制与可行性评估的基础上,以发行绿色债券、提供绿色信贷等方式支持绿色能源合作项目的融资需求。同时,发挥我国数字技术的优势,以数字化手段降低金融机构与绿色能源合作项目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项目透明度,寻求更加广泛的国际金融支持。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


参考文献

[1] Al-Ajlan S, Al-Ibrahim A, Abdulkhaleq M, et al. Developing sustainable energy policies for electrical energy conservation in saudi arabia[J]. ENERGY POLICY, 2006, 34(13): 1556–1565.

[2] [4] Bayomi N, Fernandez J. Towards sustainable energy trends in the middle east: a study of four major emitters[J]. ENERGIES, 2019, 12(9).

[3] Al-Ghussain L, Abujubbeh M, Ahmad A, et al. 100% renewable energy grid for rural electrification of remote areas: a case study in jordan[J]. ENERGIES, 2020, 13(18).

[5] Alghassab M. A computational case study on sustainable energy transition in the kingdom of saudi arabia[J]. ENERGIES, 2023, 16(13).

[6] 张述存. “一带一路”战略下优化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布局的思路与对策[J]. 管理世界, 2017(4): 1–9.

[7] Van Der Zwaan B, Cameron L, Kober T. Potential for renewable energy jobs in the middle east[J]. ENERGY POLICY, 2013, 60: 296–304.

[8] Bellakhal R, Ben Kheder S, Haffoudhi H. Governance and renewable energy investment in mena countries:how does trade matter?[J]. ENERGY ECONOMICS, 2019, 84.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