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日益受到重视,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是中国与世界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无形的推动作用。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沿线国家国情复杂、教育与经济相对落后等现状,在加强政府顶层设计的同时充分调动非政府组织和公益组织的积极性,完善政府留学生奖助体系,创新教育文化国际交流模式,将孔子学院打造成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平台。与此同时,及时跟进官方协商与合作,构建“产、学、政”一体的多层次合作体系,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营造一个文化认可、人才济济、政策环境友好的投资环境。
一、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促进作用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教育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各国正在积极地参与到教育文化服务贸易全球化的潮流中。据光明网消息,截至 2024 年 10 月 31 日,294 家中方合作机构和 1272 家外方合作机构在 161个国家(地区)合作设立 499 所孔子学院和 764个孔子课堂,累计学员近2000万,影响力超过德国歌德学院、法国法语联盟、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俄罗斯普希金学院等国际著名教育机构。在留学教育方面,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和亚太区域研究生教育中心。2023-2024年期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约为100万人,同时也有 195个国家和地区留学生来华求学。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与60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国际交流日益广泛,中国留学教育在国际舞台上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孔子学院(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和来华留学教育无疑是中国教育文化国际交流的最前沿。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中国企业“走出去”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开始进入黄金时期。根据安永发布的《2024 年中国海外投资概览》显示,2024年,中国企业宣布的海外并购数量达422宗,并购总额307亿美元,在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中企宣布的并购数量为 184 宗,并购金额为 130 亿美元;在对外直接投资方面, 2024 年中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 1628 亿美元,同比增长 10%。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 1439 亿美元,同比增长 11%。对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 337 亿美元,同比增长 5%,占比约 23%。可见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正在形成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为中心的新格局。然而,随着中国企业全球化步伐加快,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弊端也逐渐显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我国文化距离和制度距离大、专业人才紧缺等问题已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阻碍因素。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作为国际人文交流和经贸合作的文化桥梁,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具有无形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缺乏关键领域技术人才和商务人才,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为沿线国家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一批有技术、懂中国的高端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企业在沿线国家海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人才瓶颈。另一方面,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作为中国文化出口的重要体现,既是中国了解世界其他国家文化习俗的重要通道,也借此向世界传播了汉语文化的魅力,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人文交流,增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加深了彼此感情,逐渐打破由于历史文化信仰差异造成了文化壁垒,为企业海外投资营造了积极友好的文化环境。除此之外,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在促进双边文化交流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官方、民间合作,为双边经贸合作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因此,“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日益得到重视,中央部委先后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和《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多个重要文件,积极规划部署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教育文化交流对国际经贸合作的推动作用。
二、推动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文化往来由来已久,历史文化积淀加深了彼此的文化认同感。截至2024年底,153个 “一带一路”共建国中已有129个国家开设了孔子学院。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迅速增长,是我国留学教育发展的新亮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8 年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生人数共计 26.06 万人,占总人数的 52.95%,年复合增长率近10%。我国可以依托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为沿线国家留学生打造一个平等交流、专业学习的国际教育平台,利用好教育国际交流对国际经贸合作的溢出效应,形成孔子学院、来华留学教育和国际经贸合作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的发展,应立足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考虑沿线国家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等复杂国情,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和奖学金支持,同时要丰富教育方法和办学模式的多样性,及时跟进官方协商与合作,借此为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营造一个文化认可、人才济济、政策环境友好的投资环境。
(一)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充分调动非政府机构积极性。政府应创新留学教育方案,根据沿线国家的学生特点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集中优势资源,做强做好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特色学科专业,侧重于东道国经济建设所欠缺的工程建设、医疗卫生、国际商务等专业领域人才的培养。主动加强文化宣传,积极开展教育巡展、留学咨询等活动,为留学生提供信息渠道方面的资讯服务,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人才。政府部门负责顶层设计,向其他非政府机构适当下放权力,鼓励非政府组织和公益组织积极参与孔子学院的海外发展,鼓励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捐款资助非政府组织和公益组织的发展,淡化孔子学院发展过程中的政府色彩。推动孔子学院的发展模式由原先以国家汉办等政府机构直接出资、直接领导的模式向以非政府组织和公益组织为主要推手、以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为资金支撑的模式转变。
(二)构建完善的奖助体系,引导留学生专业学习。完善政府奖学金助学制度,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奖学金,改变目前政府奖学金发放层次低等现状,主要面向高层次人才,吸引沿线国家高学历留学生,调节留学生生源国别、学科专业、学习层次等,优化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教育的结构。其次要遴选助学金服务对象,精准帮助毕业后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来华留学生,发挥政府助学金对留学生专业选择和工作地点选择的引导作用,提高助学金的资助精准度。设立助研金、社会实践奖学金、助教金等多种形式的奖助体系,鼓励高校、企业设立留学生奖学金,积极开拓渠道、整合资源、多方筹措资金,鼓励和支持欠发达国家留学生来华学习。
(三)构建全方位的文化交流平台,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知名度。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推动教育国际交流,一方面要加强中外高校合作,创新中外合作办学、联合培养留学生、师生互换等培养模式,逐步将教育国际交流向中学、小学阶段延展,构建全方位的教育国际交流体系。另一方面,要丰富民间联谊、国际教育展、青年电影节和文化节等多种渠道的文化交流形式,充分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办学模式中的汉语教学体系,逐渐以汉语代替英语作为第一教学语言,积极对话不同文明和语言,强化“丝绸之路”人文交流机制。进一步,将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的文化传播功能向中外经济合作平台功能延展,借助文化教育平台主办或协办跨国经贸高峰论坛,进一步丰富其经贸交流和文化传播形式。搭建中国与所在国产、学、政等多边合作与业界观点交流碰撞的平台,扩大中外经贸合作共识,共享多边经贸合作机会,从而促进中外经济合作。
(四)主动推进双边对话,构建多层次合作体系。提升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一步是推动中国与国际的学历互认和教学模式国际化接轨。因此,政府要借助孔子学院和来华留学教育等文化交流平台,主动加强高层对话,协商教育合作与改革机制,进而落实双边投资协议、政策互惠、关税减免等一系列合作机制,及时巩固双边友好关系,为中国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陈武元 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教育研究院教授
蔡庆丰 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
徐振锋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