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全球新能源跨境投资现状
自《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等全球气候公约制定以来,国际社会致力于降低全球碳排放。全球各个国家通过改善能源结构、优化生产技术等方式促进本国碳排放的降低。在全球范围内能源消费增长迅猛的背景下,促进新能源发展成为各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根据《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长17%,2022年可再生能源满足了全球84%的电力需求净增量。2023年,全球能源系统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与前一年相比增加了50%。其中,风能与光伏发电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涨幅明显。在各国能源消费不断增长的背景下,新能源发展必将掀起能源领域新的浪潮。随着各个国家新能源布局规模持续扩大,全球范围内的新能源投资已然进入加速阶段。IEA在2019年的展望报告中提出,到2040年,新能源在总发电量中的占比将从2018年的26%增加到44%。根据IEA预测,未来十年,新能源领域投资将成为全球投资领域热点。
全球跨境直接投资(FDI)规模持续缩水,跨境投资整体表现低迷。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经济发展低迷,区域冲突频发,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频频抬头,逆全球化的经济格局初步形成,全球经济政治风险加剧。在此背景下,近年来全球跨境投资表现出逐步收缩的趋势。2023年,全球FDI连续两年出现负增长,其中发达国家资金流入回升,发展中国家资金流入下降。根据UNCTAD在《2024年世界投资报告》发布的数据来看,2023年全球FDI流量规模同比减少了近20%。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世界范围内能源和食品供应不足,全球经济高位通胀叠加地缘政治和极端气候的影响,全球跨境投资规模缩水超过10%。
从全球跨境投资的视角来看,新能源领域投资热度实现逆势增长。根据FDI Markets的数据,2022年,全球FDI项目数量超过1.6万个,总价值1.155万亿美元。其中可再生能源领域的FDI达到3431亿美元,遥遥领先于其他行业的FDI。2022年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直接投资创下了2003年以来的最高纪录,占全行业投资总额的30%。按投资项目类型,FDI可以分为国际项目融资、跨国并购和绿地投资。2023年,可再生能源的绿地基础设施项目数量明显上升。汽车等制造业和关键矿产等全球价值链密集型部门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混合动力和新能源汽车的强劲需求不仅推动了汽车行业投资的强劲增长,也刺激了相关领域的新投资,如采矿、加工和电池生产领域。其中,绿地投资方面,来自中国的投资占到全球总投资的近1/3,主要用于电池供应链材料的提取、加工和生产,澳大利亚、韩国、加拿大和英国也是重要的投资者,而印度尼西亚、加拿大和智利为主要的绿地投资目的地。
分地区来看,全球各地区在新能源领域竞争加剧,欧美推出产业保护政策吸引新能源投资。2020年以来,以美欧为主导的西方国家纷纷加大产业政策实施力度,试图在新能源等前沿领域再次形成竞争优势,这直接导致西方国家之间FDI流动的逐利动机骤升。2022—2023年,自推出《通胀削减法案》以来,美国已经通过提供高额补贴方式从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发达经济体转移了多笔投资,如特斯拉将原本设在德国的超级电池厂项目转至美国内华达州。2023年,欧盟委员会提出《关键原材料法案》,旨在确保锂、镍和其他电池材料的稳定供应,欧盟成员国家纷纷跟进。澳大利亚则禁止外商投资进入特定关键矿产行业。在新能源领域,动力电池和长时储能电池领域的原材料供应、产业链建设以及相关技术突破,是各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一环。
我国吸收新能源投资能力强劲。尽管全球FDI表现低迷,但中国仍然是热门FDI流入目的地。国际车企纷纷加码在中国市场的投资。宝马、大众、奥迪、丰田等知名国际车企都增加了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投入。大众汽车集团宣布将投资25亿欧元,用于进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产及创新中心。奥迪品牌在华首个纯电动车型生产基地——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预计将于2024年底投产。我国对外跨境投资连续增长,新能源领域投资表现亮眼。根据FDI Markets数据,2023年进入沙特的“绿地”FDI激增,且主要来自中国。根据UNCTAD数据,2023年,中国对外绿地投资金额为1654.4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224.6%,占当年全球绿地投资总额比重上升至12.0%。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欧洲各国推出激励措施,吸引中国车企的投资。2023年中国品牌汽车的销量占欧洲市场的4%,预计到2028年这个数字将达到7%。近年来,中国车企在欧洲频繁布局。奇瑞布局了西班牙的电动汽车和电池投资,中国东风汽车集团、上汽集团、长城汽车、比亚迪、中国零跑汽车等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均在欧洲布局汽车工厂。在可再生能源项目方面,中国企业参与的海外可再生能源项目开发与投资已初具规模。其中,光伏可控装机超过9400MW,主要集中在中东的阿联酋和沙特,拉美的巴西和墨西哥以及大洋洲的澳大利亚等区域。根据我国发布的《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可以看出未来我国对外投资中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海外投资将占据重要地位。
二、 全球新能源跨境投资发展趋势
(1)全球跨境投资预计继续收缩。近年来,全球经济没有得到有效复苏,世界范围内经济发展疲软。伴随着地缘政治的进一步恶化,全球资本投资更趋向于稳健型投资,以达到收缩规模、控制成本的目的。美联储持续加息,导致全球通胀明显,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财政利好政策难以出台。在中美贸易战持续加码、俄乌冲突以及中东区域冲突升级的背景下,全球跨境投资面临前所未有的项目风险。因此,未来全球跨境投资规模预计持续下降。
(2)敏感行业和地区跨境投资将继续收紧。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发展疲软,各国贸易保护政策频频出台以稳定本国竞争优势和就业形势。美国出台《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以及《保护供应链以实现清洁能源转型战略》等文件均表明美国在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等领域严格限制高精尖领域的投资。欧洲出台“欧洲经济安全一揽子计划”以及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双反调查等措施限制外商投资以及中国在高端产业的市场占有率。
(3)全球新能源领域跨境投资将继续逆趋势发展,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在全球碳减排目标驱动以及化石能源供应不稳定的背景下,布局新能源已成为许多国家的最优选择。2022年,全球范围内超过10亿美元的大型项目中,新能源项目占比达到35%,成为大型项目中占比最多的领域。以绿氢投资最大目标国埃及为例,2022年埃及吸收的跨境投资中,仅绿氢项目投资的占比就超过了埃及FDI总量的97%。中东在中国投资持续加码,2023年,中东布局中国的投资已达到23亿美元。这些资金主要流向我国的新能源、汽车等优势领域。
三、 全球新能源跨境投资趋势对我国的影响
外资对我国跨境投资规模将进一步缩小。整体来看,由于我国实现产业链升级,国际相关的劳动密集行业,例如组装类、服装类生产线在我国已不具备生产价格优势,东南亚目前已成为跨国公司投资建厂的主要目的地。2020年,由于我国生产供应链恢复迅速,因此在疫情全面恢复前形成了较高的外资净流入趋势。近年国际经济疲软,外资对我国投资规模预计将进一步缩小。同时,外资在我国的投资将由低端投资转向高端投资。尽管总量规模可能缩小,但外资对我国的投资已经转向高精尖投资。我国新能源设备产业、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已经成为外资在中国投资的热点领域。
四、 政策建议
尽管全球跨境投资表现疲软,我国仍需分析产业优势和战略布局,把握发展时机,维持全球产业分工优势地位,在新一轮国际变革中谋求自身发展。
(1)发挥我国新能源产业先发优势,积极布局海外新能源投资。近年来,我国光伏、风电等企业积极布局海外新能源发电投资,抢占海外新能源发电市场。2012-2020,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风电和光伏装机项目累计近20GW。按照《巴黎协定》的内容,未来若想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全世界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需要增加3000GW。从产量来看,中国光伏已经占据了全球80%的产能。因此,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投资势在必行。根据2024年1-6月数据,我国新能源车企占全球份额为65%,且相关上下游产业链供应和技术成果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市场饱和后,新能源车企出海将成为必然选择。因此,我国新能源设备企业以及新能源车企应发挥技术和产能优势,积极布局海外,把握全球供应市场。
(2)与友好FDI共谋发展,巩固我国新能源发展优势。以中东国家的投资为例,中东资本近年来持续加码中国企业,促进中国与本国的贸易往来。在对外投资中,天际汽车与沙特企业成立合作公司,共同发展新能源汽车;沙特阿美投资吉利和雷诺的合资公司,研发氢能技术。此外,沙特筹建的未来城市,将100%使用清洁能源,因此带来的光伏订单大量消化了我国的过剩光伏产能。2023年,我国对沙特的光伏组件出口总额比上一年暴涨了3倍,隆基绿能、TCL中环等中国光伏企业纷纷落地沙特建厂。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投资和贸易往来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技术革新和全球市场份额扩大注入了强劲活力。
(3)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境外投资。事实上,我国已在全面布局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组合。2024年,我国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该文件提出五个方面的24条措施,包括拓宽外商投资准入门槛、落实税收优惠、加强金融保障等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组合。尽管全球跨境投资持续缩水,但中国作为工业强国和新能源发展布局较早的国家,有望吸引到更多高质量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