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球今昔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在我院成功举办

2023年07月11日 18:57作者:




为纪念《开罗宣言》发表八十周年,声援琉球人民谋求应有的国际法地位和权利,传承守护中琉文化,构建新时代中琉文化共同体。2023年7月9日,“琉球今昔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共邀请国内相关领域13位知名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参与研讨,共议琉球地区的前途命运。会议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傅崐成教授主持。

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在会议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中琉始终保持一衣带水、水乳交融的良好关系,中华文明对琉球文化产生深远影响,中琉之间在历史上已经建立了文化命运共同体。其中,福建因朝贡相通、经贸相通、地缘相近、血缘相亲,与琉球接触最为密切,琉球文化中也蕴含诸多闽元素。如今,我们看待琉球问题,不仅要在法理层面支持为琉球追求民族自决的合理诉求,更应该站在文明的角度守护中琉共同历史文化记忆,赓续琉球文化命脉,重构新的中琉文化命运共同体。

本次会议主题发言环节共分上下午两个半场。在上午的主题发言环节,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罗欢欣副研究员、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原副院长刘江永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修斌教授、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原所长林光纪先生、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陈奕彤副教授、正杨映像(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独立媒体人杨力女士先后发言。

罗欢欣指出,琉球的领土地位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国际国内的法学界所忽视,一些国际文件被误导性传播。美国和日本从“琉球”的说法和译法,到“剩余主权”的概念,到战后条约的对外报道,都进行了精巧包装。二战后,琉球脱离日本被单独军事占领,因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爆发,使美国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琉球成为其与日本进行政治交易的对象,其军事基地延续至今。就自决权而言,尽管内部自决仍有争议,但外部自决在国际法上是没有争议的。琉球人民享有的自决权是外部自决权,也叫殖民主义自决权或传统自决权。琉球人民的自决权不涉及有关分离主义、分裂主义等事项的讨论。

刘江永认为,中琉500年的友好邦交史从来都不属于中日关系史的一部分,是一段完整的、独立的历史,北京-杭州-福州-那霸,京杭大运河与钓鱼岛列岛海上航线构成中琉500多年友好交往的“L”形水陆交通线。但由于这段历史日本人不愿讲,琉球人不敢讲,中国人不会讲,经常被误认为是中日关系史,因此国内学者有责任正本清源,还原唤醒这段历史。经过十余年的田野调查,他发现大运河沿线蕴含很多中琉关系史资源有待发掘、京闽工程浙闽段有待系统性开发。他认为现如今的中琉交往应在务实合作中保留中琉交往特色,着眼长远开展两岸与琉球的地方经贸、观光旅游合作,共建文化共同体。

修斌关注到日本右翼势力正在借法律手段淡化琉球中华文化遗存。他以琉球孔子庙诉讼事件为例,指出日本右翼势力正在推动冲绳“脱琉球化”、淡化中华文化在琉球和日本痕迹的文化战略,值得警惕。为此,一方面应关注琉球地区中华文化设施运营修缮情况,另一方面也需要加强与日琉官方、学界、民众沟通,更广泛地认知这些文化遗产对地区和世界所共有的价值。

林光纪复盘琉球两属时期历史发现日本觊觎琉球已久,有计划分步骤地逐渐吞并。福建因为与琉球交往最为密切,为此要帮助琉球谋求应有的国际地位,福建应恢复福州-那霸姊妹城市友好往来、大力宣传保护福泉两地的琉球历史文化遗迹、寻访在闽琉球后人、举办中琉文化论坛、修撰中琉相关文献。

陈奕彤认为,极地领域的国际造法过程对琉球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观照意义。她认为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构建和遵守国际法的本质是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极地法的演进和发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确认国家利益和需求、主导国际议程设置、推进国家实践、提升应用国际法和国际造法的主体思维和主动性,是解决琉球问题的必由之路。

杨力指出,1187年琉球有编年史记录开始,一直到1879年被日本占领之前,中华文化都是琉球文化的主体,琉球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中华元素。但在1879年被日本占领和二战后被美军占领后,琉球文化惨遭灭绝,独特的民族特征和民俗习惯逐渐消失,琉球成为“文化孤儿”。为此,国际应帮助琉球重建精神家园,重新建立自我的文化认同感。

在下午的主题发言环节,琉球经济战略研究会理事长方德辉、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赖正维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研究员刘丹、上海海洋大学副教授褚晓琳、广州佩升前研市场信息咨询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总监张建勇、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副研究员陈静静、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博士后陈刚先后发言。

方德辉关注了近期琉球玉城知事访华的时政热点,结合自己在琉球访学工作的经历畅谈自己的看法。他指出,在琉球当地,诸多媒体报纸都报道知事访华这一热点,并对知事在中国祭拜琉球祖先墓等行程都进行了跟踪报道,政界学界也对此事进行热评。这说明琉球高度重视当前中琉关系的发展走向。中琉应抓住历史机遇,为琉球真正和平发展努力奋斗。

赖正维认为中琉在历史上具有深厚的邦交友谊,这份情谊至今仍在。中琉应该承袭历史传统,重构当代中琉友好关系。具体表现为,加强全方位、多领域的交流,尤其是经贸和旅游往来、互派留学生;多倾听琉球当地社会各界发声;保护好中琉交往历史遗址;加强与久米崇圣会的沟通等等。

刘丹通过论述琉球的国际法地位,推论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她认为近代琉球既“中日两属”又为“独立之国”符合国际法,因此,所谓“南西诸岛”为日本“固有领土”的论断站不住脚,日本根据钓鱼岛与所谓的“南西诸岛”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主张钓鱼岛主权的根基不牢。二战后至1972年琉球被“返还”,此时的琉球名为潜在托管地,实则被占领,无论从琉球应然还是实然的领土地位中任一维度还是“剩余主权论”出发,都无法推导出钓鱼岛主权属于日本的结论。未来的琉球应重回万国津梁的地位。

褚晓琳认为,日本对琉球的歧视性政策随着美日关系的缓和逐渐变本加厉。日本拿琉球当制衡中国的桥头堡是不得琉球民心的。在此背景下,中国应加强与冲绳的友好关系深入发展,反制日本的不轨之举。

张建勇分享了从1970年至2022年期间NHK发起的历次琉球民调数据,直观地展示琉球当地居民的民意变化。从二战后日本继续非法占领琉球至今的50年里,琉球民众对驻琉美军始终存在负面情绪,但是由于日本改变人口结构政策、媒体舆论宣传,制造中朝假想敌叙事恐吓,使得琉球民众对美军基地,环境保护,以及经济议题更加关注,同时通过不实宣传,使琉球民众对邻国持有敌意,这值得我们警惕的。

陈静静认为,琉球与日本的国家防卫政策密切相关。战后70多年,日本和美国的琉球政策围绕“军事优先”原则展开,军事优先之所以能实行,是因为琉球不是“原本日本”的一部分,一直被日本歧视,这种结构歧视导致结构暴力。这正是琉球“和平”无法实现的根源。其中,日本在这一过程发挥的作用不断增强,从最初配合美国对琉球构建暴力结构,逐步向在暴力结构中发挥主导性作用转变。结构暴力让琉球陷入安全困境,激起琉球人民反抗,该反抗将触及日本的“附庸国”地位和美国施加的地区秩序。

陈刚指出,从朝贡外交史、琉日经济交往史、琉日政治交往史来看,形成于日本侵略扩张时代的“岛津附庸论”“傀儡机关说”“日清两属论”等“琉球属日”叙事缺乏可信的史实依据,其本质是为日本“灭琉之罪”作辩护。这一论说抹杀了琉球王国的主体性,遮蔽了中琉关系和日琉的本质区别,贬低了中琉关系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需要我们审慎辩驳,以正本清源,形成更为客观的中琉日关系史叙事。

会议最后,傅崐成教授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与会专家从国际法、历史、社情民意、民俗文化、中琉邦交等方面论述了琉球过去历史和前途走向,视角丰富、内容详实,结论深刻。希望以后更多的学者能够关注琉球问题,从历史事实、法理基础、实践调研出发开展琉球研究,吸引更多人关注琉球、讲述琉球、帮助琉球,助力琉球得到应有的国际地位和自决权利,重振万国津梁时的璀璨辉煌。

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