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 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3年03月24日 18:47作者:赵达为

2023年3月23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周年之际,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庆祝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研讨会在一带一路研究院512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会议共邀请了相关领域11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与研讨。厦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副处长黄寿峰教授出席活动并进行总结发言。



研讨会开幕式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致辞,嘉宾发言分上下两个半场,分别由陈武元教授和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系主任夏路教授主持。

陈武元教授在致辞中对莅临本次研讨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欢迎。他指出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中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再度访问俄罗斯并发表重要讲话,重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意义。他说五年前的这一天,作为社科处处长主持了公共事务学院李丹教授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17JZD002)的开题报告会,今天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的特殊日子,他十分高兴代表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欢迎各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在上半场,李丹教授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研究”攻关项目首席专家,首先向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成果汇报。她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自提出以来蓬勃发展,先后历经概念提出、理念拓展、思想深化、知行合一四个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五个世界”的总体布局,实现了外延全类型扩展、内涵全方位深化、影响全球性壮大。在类型上,人类命运共同体衍生出主体型命运共同体、地域型命运共同体、议题型命运共同体三种类型。在内涵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涵盖了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生态等五大领域,覆盖了亚洲、欧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各个区域。在影响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不确定世界明确未来方向、为撕裂化世界提供精神价值、为全球化治理展现大国担当、为西方化叙事言明是非曲直,发出了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开创人类更加美好未来的时代号召。


随后,各位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论证中国式现代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他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路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内“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国际延伸,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成就。


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张博教授从构建“人类气候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了大变局下的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角色,指出中国基于“共同但又区别的责任原则”提出的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充分体现了负责任的大国担当,彰显了“天人合一”“天地致中和”的中国传统文化。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赵海立副教授谈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外交层面的具体措施,他指出在外交观念上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在外交政策上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在外交实践上,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多元共同体。


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甬军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暗含“唇亡齿寒”的利益共同体的意思,而“一带一路”倡议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施路径,“一带一路”通过修建港口、提供资金、发展合作的硬联通和提供协商一致平台机制的软联通让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成为现实。


在下半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彬彬博士首先发言。他谈到,中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大历史观和全球史观视角提出的崭新文明发展范式,致力于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变革,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原副院长吴崇伯教授指出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进入实操阶段,中国可在基础设施、农业粮食安全、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加强与目的国合作,实现双方共赢。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陈爱贞教授从产业链供应链视角关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议题。她指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为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共建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时,应更多向经济叙事倾斜,淡化中国主导的色彩,切实落实“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罗思东教授则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的安全议题,指明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想要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共赢,需要把安全共同体做实,把安全理念寄托在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夏路教授在下半场结束后,进行了总结发言。她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重点,是理论研究的热点,是国际社会瞩目的焦点,今天又赶上了该理念提出十周年的节点。我们在此进行研讨,意义十分重大。她对李丹教授近五年来在研究人类命运共同体领域中取得的成绩给予热烈的祝贺和充分的肯定。


最后,厦门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副处长、经济学院黄寿峰教授总结指出,去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理论,厦门大学作为全国首家成立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的高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十周年之际,牢牢把握这两个时间节点,将两大议题紧密结合起来,为构建学科融合的学术共同体发出厦大声音,贡献厦大智慧。


   研讨会最后在师生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