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4日,由厦门大学社科处、一带一路研究院、法学院及南海研究院主办的“海平面上升与海洋争端解决”专家讲座成功举办。本次讲座主讲人系葡萄牙海洋法研究所所长、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法学院教授Vasco Becker-Weinberg,讲座由厦门大学法学院/南海研究院教授、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施余兵主持,武汉大学边界与海洋研究院蒋小翼教授和吴蔚副教授、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陈奕彤副教授与谈交流。
气候变化引发的海平面上升给现行国际法带来了新的不确定性和挑战,目前国际法协会和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从不同视角关注了海平面上升的法律问题。讲座伊始,Vasco Becker-Weinberg教授提出“海平面上升对于不同国家的地理影响”“海平面上升对于国家构成要素的判定影响”“海平面上升可能引发的国际争端”等问题以供听者思考,并指出海平面上升对于内陆国家、沿海国家、低洼岛屿国家的影响存在差异,海平面上升致使领土消失、居民移居进而引发对于国家构成的争论……海平面上升的现状对于现行国际法的适用产生了强烈冲击,对此问题进行研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需要给予充分重视并研究应对策略。
Vasco Becker-Weinberg教授指出,海平面上升导致海岸线后移,沿海国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基点和基线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将影响由此确立的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以及大陆架等不同海域的边界范围——随之变动或是保持不变?对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并没有明确规则以供直接适用。通过对于“活的条约”之演化解释,理论上存在冻结基线(freezing baselines)以及保持外部界限(maintaining outer limits)两种解决路径。然则,两种路径各有理据但存在冲突,如何解决未来潜在的法律争议?国际性法院或法庭是否可以就海平面上升这一未来事件进行裁决?海平面上升是否会对划界协议造成根本性冲击?
首先,对于国际法院或法庭是否可以就海平面上升这一未来事件进行裁决的问题,Vasco Becker-Weinberg教授通过援引国际法院以及国际海洋法法庭的说理,从争端的内涵与界定、争端当事方的确定、可适用的法律等方面展开分析,明确指出当前没有任何国际条约直接涉及海平面上升问题,并且根据孟加拉国与印度孟加拉湾划界案仲裁庭有关气候变化对于海洋边界的影响而讨论了国际性法院法庭未来基于对海平面上升预期而裁决相关争端的可能性。其次,对于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划界协议的重新审视问题,Vasco Becker-Weinberg教授结合196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62条、第64条的规定,以及爱琴海大陆架案、多瑙河水坝案等案的裁决指出,虽然需要维持国际条约、协定的相对稳定,但是亦需结合实际情势而调整变化。对于海平面上升问题显然需要新的规则,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确保新旧规则的一致性与协调性。最后,Vasco Becker-Weinberg教授也提出了如何应对海平面上升引发的法律争端的设想。
主讲人分享结束后,几位与谈人分别评论及提问。
蒋小翼教授指出当前已有国家采取冻结基线或保持外部界限的实践,虽然尚不足以证明习惯国际法规则的存在,但是可以用于支持针对《公约》的特定解释。然则,现有国家实践是否具有其他作用?而后,蒋小翼教授亦围绕海平面上升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予以提问。
陈奕彤副教授指出国际法的目的是建立稳定的国际关系,海平面上升危及国际法的稳定性和确定性,故而当前有关海平面上升的国际法演变程度如何?同时结合小岛屿国家就气候变化问题向国际海洋法法庭请求咨询意见一事,陈奕彤教授亦围绕小岛屿国家在海平面上升议题下的作用地位等予以提问。
吴蔚副教授围绕“陆地统治海洋”这一国际海洋法基本原则予以评议,并提出了相关问题。例如,海平面上升是否会改变“陆地统治海洋”原则?如果答案肯定,那么改变程度如何?以及在海平面上升议题下,强行法(Jus Cogens)的内涵是否亦会发生演变?
Vasco Becker-Weinberg教授就各位与谈人的问题作出了详细解答,会议现场研讨氛围热烈,与会师生表示受益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