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计峰副教授做题为“华族信俗、国家文化与跨国遗产——马六甲送王船的意义再造”学术讲座

2024年09月20日 15:35作者:

2024年9月19日上午,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副教授刘计峰在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作了题为“华族信俗、国家文化与跨国遗产——马六甲送王船的意义再造”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研究生院培养与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挂职)、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教授张博主持。

讲座伊始,刘计峰老师讲述了他的研究缘起。送王船是一项地方性的民俗活动,过往的研究多关注送王船活动的仪式性、宗教性的文化涵义。但在2020年,中马联合申遗成功,送王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送王船被赋予更多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因此,以文化遗产如何促进中马人文交流为研究切入点,可对送王船活动的影响与意义产生全新的理解。

随后,刘计峰老师用两段简短的视频向现场听众科普了中马两地送王船活动的仪式流程,之后对送王船从闽南传播至南洋并实现在地化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梳理。闽南人为祈求旅途平安,携家乡庙堂的香灰下南洋,将王爷信仰带到了马六甲。马六甲勇全殿的香火就来自厦门同安的元威殿。后来,随着大量华人涌入,马六甲逐渐形成超越方言群的华人社会,相应的祭祀仪式也走向融合联通,至20世纪初已经形成了五府联合祭祀联盟。同时刘老师也提到,马六甲历史上举行的送王船多与当地遭受疫病灾害或社会动荡有关,随着这一祈福仪式的传承延续,逐渐吸引了马来人、印度人等其他族裔参与,形成了跨族裔互动的特点。

紧接着,刘老师阐释了送王船仪式从华族信俗到国家遗产的身份转变。送王船仪式复办后,其从华族信俗转变成为国家遗产有下列契机:其一是国家层面宏观政策的改变与州政府的鼎力支持,即一方面马哈蒂尔提出“2020宏愿”,主张建设一个拥有共同价值观与目标的马来西亚民族;其二是世界范围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这使得送王船的身份逐渐转变;其三是民间仪式实践者的努力,如2012年的“全安号”送王船吸引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参与。总的来说,送王船仪式的身份转变得益于其适应马来西亚多元族群的生态状况,仪式活动本身具有对内促进族群团结、对外展示国家文化形象的政治、社会意义,得到了政府的关注与认同。

刘计峰老师还进一步介绍了中马两国送王船跨国申遗的经过。得益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2015年于马六甲举办的海丝文化论坛上,时任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陈耕第一次了解到作为国家文化遗产的马六甲王船大游行。他惊奇地发现,两地送王船的仪式实践,如出一辙,同属一脉,又分属中马的国家级非遗。”后来,在两国合作下,202012月送王船通过跨国联合申遗的方式被正式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最后,刘计峰老师指出从华族信俗到跨国遗产,不单是马六甲送王船仪式身份的变迁,更是华人信俗实践者在两百年间经由信俗仪式的本土化所构建起来的群体身份意识转变。现今,在马来西亚复杂的族群政治环境中,跨国遗产的身份与国家文化的再诠释为送王船提供政治保障,而马六甲信俗实践者运用智慧将自身纳入国家话语的实践也为其长远发展拓展了生存空间。这启示我们在跨国申遗的架构下进行文化交流时要尊重马六甲送王船仪式作为马来西亚国家文化符号的身份,平等友好地推进双边有关送王船的保护实践,这更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互鉴。

刘计峰老师的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热烈研讨,这一议题也引起了校内诸多海外留学生的关注。其中,现场来自马来西亚的同学向刘老师请教了妈祖文化信仰与送王船活动在马来西亚的传播特点与差异,刘老师予以详细解答。现场与会师生还就“送王船申遗对舞狮跨国联合申遗的借鉴”、“送王船于马来西亚的在地化实践如何形成”、“跨国联合申遗时中国视角如何引入”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张博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刘计峰老师以送王船这一跨国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以小见大,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以传统信俗跨国申遗促进民心相通的路径,这对之后的理论研究和现实实践都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共建“一带一路”中,民心相通是最基础的互联互通,发挥着强基固本“压舱石”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民心相通其中一项的重要举措就是要唤醒共建国家民众之间的共同历史文化记忆。送王船为促进中国同马来西亚的文化交流雨民心相通架起了坚实的桥梁。在未来,我们需要在“一带一路”沿线发掘更多类似送王船这样宝贵的跨国文化遗产,通过文化共护、文化共享推动同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