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8日上午,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系列学术讲座暨翟崑教授专题讲座在科艺中心一楼1号会议厅成功举办。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厦大群贤视频号上同步直播。厦门大学副校长方颖教授,《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黄寿峰教授,厦门大学校友总会秘书长王智兰博士,知识产权研究院院长林秀芹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高艳杰教授,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蔡庆丰教授、李丹教授,发展规划办公室副主任、航空航天学院洪文兴教授,国际关系学院吴崇伯教授,管理学院张博教授,知识产权研究院王俊副教授、董慧娟副教授等作为嘉宾出席。

首先,厦门大学副校长方颖教授致辞。方颖表示,值此共建“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我校一带一路研究院以百场讲座庆祝“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具有里程碑意义。他指出,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离不开学术界的智力支持,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正是为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发展大局而于2017年成立,自其成立以来,在“一带一路”跨学科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学术合作等多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扎实喜人的成绩。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已从第一个“蓬勃十年”向下一个高质量发展的“金色十年”迈进。未来,厦门大学将继续积极参与到“一带一路”学术共同体的建设中来,与海内外知名高校、智库、科研院所合力,生产更多高质量公共知识产品,用“厦大智慧”赋能“一带一路”千年大计行稳致远。

随后,陈武元教授代表一带一路研究院致辞。他对支持我院工作的翟崑教授以及各位来宾表示衷心感谢并谈到,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一带一路”倡议经过十年的蓬勃发展,已经发展成为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界工程,催生出一个涉及跨学科的新兴而庞大的研究领域。为此,一带一路研究院建院伊始便将“跨学科”作为学院建设发展特色,积极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研究范式,举办了100场涉及多个学科的学术讲座,竭力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与学术合作。在“一带一路”倡议昂首阔步迈向下一个“金色十年”的关键节点,一带一路研究院将积极把握历史机遇,抓实抓牢科研主业,做好做精各项跨学科品牌项目,朝着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远大目标勇毅前行。

接着,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国际关系学院翟崑教授做题为“‘一带一路’十年:国家战略的守正创新”的学术讲座。翟崑教授以一种新颖的讲述方式,借助“一带一路”的十个重要学术概念,即“丝路精神”“五百年来谁著史”“全球互联互通”“天下为公”“困境即使命”“共同现代化”“大鹏展翅”“一带一路模式”“爱国关天下”“一带一路学”,串联起“一带一路”倡议的逻辑进路,多方位展现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图景。
他强调,丝路精神是从历史深处走来,以生生不息、开拓创新的古丝绸之路为载体,接续历史长河与跨越广袤地域,连接东西,真正实现了多文明交融和相互认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切实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精神内核,打破了中国塑造软实力的现实困境,有效推动了“一带一路”共同软实力的塑造。所谓“五百年来谁著史”主要是指,1500年前后的大分流促使世界格局向“西升东降”演进,古老的东方国家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知识权力都不复从前,西方大国成为书写世界史、全球史的主导者,而“一带一路”倡议开启了新的历史记录方法,标志着中国在全球发挥的作用迈向新起点。
翟崑教授指出,“全球互联互通”是中国推进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识,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所在,而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是互联互通的基石。“全球互联互通”包括全球化和全国化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通过海陆天网的基础设施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尤其是以“六大经济走廊”和“三条蓝色经济通道”作为贯穿和连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大动脉,积极推动全球化联通;另一方面,我国以东西向的中欧班列和南北向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构筑“一带一路”大动脉的内部支架,促进全国化联通。进一步,翟崑教授以“天下为公”来阐明“一带一路”的属性,具体而言,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通过设置低进入门槛,运用多样化合作方式,欢迎各国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努力实现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共建“一带一路”在过往十年取得的丰硕成果,都是在攻坚克难中取得的,可见困境即使命。翟崑教授谈到,当前“一带一路”面临的最大困境正是美西方将“一带一路”进行安全化、战略化、政治化、武器化的污蔑,这导致“一带一路”陷入性质之困、发展之困、话语之困、战略之困。面对此种局面,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探索,并推动相关实践的稳步落实,逐渐突破当前面临的各类困境。与此同时,他还探讨了“一带一路”与共同现代化的紧密关系。他指出,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关于现代化的思想与理念也逐渐发生演变,其发展视野日渐拓展,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提到的“我们追求的不是中国独善其身的现代化,而是期待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各国一道,共同实现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汇聚起携手实现现代化的全球合力,为携手实现共同的现代化提供了可行的平台和路径。此外,他还说到,习近平主席以“大鹏展翅”生动描绘了“一带一路”的形象,并借此阐明了中国日渐崛起所展现出的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新意向。进一步,翟崑教授表示,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模式从无到有、更新迭代,其包含的要素不断拓展,逐渐形成了包括顶层设计、战略框架、政策体系、项目支撑、资金支持、民意舆论以及智力支持七大要素的“一带一路”倡议模式,在此基础上,国家将进一步推动落实“五个统筹”,助力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日渐增多,中国人的世界观也随之发生相应变化。他强调,为进一步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要进一步推进中国人形成“爱国关天下”的世界观,尤其是中国青年,要以“爱国关天下”的世界观为指引,主动形成“一带一路”青年命运共同体,为“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贡献更多的青年力量。最后,翟崑教授以“一带一路学”这个概念侧重探讨“如何让‘一带一路’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更为匹配”这一问题。他认为,尽管共建“一带一路”的研究已取得了相当成果,但在学术研究、政策研究、应用研究等多个领域仍有较大进步空间,需要进一步加以系统完善与发展创新。高校可以把握这一契机,以“一带一路”为抓手,逐步建立起自主知识体系、理论体系以及话语体系。

现场师生踊跃与翟崑教授进行学术交流,围绕“如何破解‘一带一路’当前面临的话语之困”“如何有效应对美西方国家的‘债务陷阱论’”“如何进一步推进有关‘丝路精神’‘丝路人’等主题的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丝路精神’的影响力”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陈武元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翟崑教授旁征博引,借助生动形象的故事与案例,全面探讨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系列学术概念,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守正与创新,就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诸多独到见解,使我们从新的视角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远见与战略定力,让在场嘉宾和师生获益匪浅。至此,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系列学术讲座第100场暨翟崑教授专题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