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哨兵教授做题为“语言服务——建设国际传播‘立交桥’”学术讲座

2023年12月05日 15:45作者:

2023年11月30日上午,广州大学二级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党委书记屈哨兵在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做了题为“语言服务——建设国际传播‘立交桥’”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厦大群贤视频号上同步直播。

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民心相通建设作为互联互通的基础工程,离不开语言这一重要桥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众多、文化多元、语言多样、差异巨大,在积极推进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在化开矛盾、消除误解、避免冲突的道路上,都需要不断提升国家和社会的语言服务意识和能力。因此,着力探讨“语言服务”这一议题,深入把握“语言服务”取得的进展、面临的挑战以及相应的措施,对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筑“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具有重要意义。

讲座伊始,屈哨兵教授指出,中国作为最具包容性的大国之一,始终秉持对各种外来文化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我国的汉译传播历史由来已久,从东汉、唐宋的佛经传播到明末清初的科技汉译,从清末民初的西学东渐到新中国成立前国外社会科学与文学作品的翻译,无数翻译工作者以其精彩译著架起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展了一系列汉译传播实践,一是汉译图书数量剧增,覆盖了文学、社科、少儿、科技、教育教学等多个品类;二是汉译项目获得大量支持和资助,涉及外文图书汉译、翻译人才培养、翻译理论构建等多种主题和内容;三是翻译学界定期举行的全国性论坛、年会、研讨会超30个,涉及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在此基础上,他聚焦当前我国汉译传播面临问题,明确我国汉译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首先,推动形成更加合理的图书出版结构;其次,完善更加科学的汉译管理流程;再次,制定覆盖面更广的规范的术语汉译标准;第四,构建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

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既要将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引进来”,也要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屈哨兵教授聚焦中华文化的外译传播,探讨如何向世界表达中国这一问题。他将建国之后中国开展中华文化外译传播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从初创期到发展期再到繁荣期,中国外译传播主体不断扩大,外译图书类型不断丰富、外译图书发行渠道不断拓展,外译传播工程不断发展壮大,日渐呈现出体系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正是在各个时期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中国外译传播实践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一方面,开展了多种类的图书外译工程或项目;另一方面,推进了多项传播渠道、资源平台、文化交流网站建设类项目。尽管如此,中国外译传播也面临不少现实问题,一是传播体系构筑不完善;二是传播作品参差不齐;三是传播渠道仍需拓宽;四是传播方式不够接地气。基于上述一系列问题,屈哨兵教授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一是要联合多方力量,培养自己高水平、多语种翻译人才、出版人才,加强与国际出版界合作,积极借助人工智能进行翻译;二是推进国内译者与海外专家进行合作,图书外译的选题、内容也要充分考虑本土文化、历史、宗教信仰等;三是积极拓展我们在海外出版界的“朋友圈”,建立可以支撑外译传播的海外资源系统,同时摸清国别化需求,探索“国别化外译传播”的操作模式;四是要进行更精准的自我表达、中国叙事,寻找能够被本土文化广泛接受的表达方式。

接着,屈哨兵教授对语言翻译产业的现状进行了阐述。结合多个图表和数据的呈现,屈哨兵教授提出了中国语言翻译产业呈现出的九大特征:一是中国翻译及语言服务行业产值稳步上升,业务全球化发展;二是中国国内翻译及语言服务的企业长期以来以小微规模的民营企业为主;三是翻译及语言服务市场语种需求排名波动明显,特定行业语种需求差异明显;四是翻译及语言服务业务覆盖面扩大且重心偏移;五是翻译及语言服务的导向持续波动,不同领域翻译服务重心有别;六是翻译及语言服务的类型增多,企业需求日渐多元化和专业化;七是翻译及语言服务领域需求与供应方信息不对称;八是翻译领域人才供给不平衡,出现结构性失衡;九是翻译模式多模态发展,翻译技术不断创新,国内自主研发有待加强。为助力国家针对语言翻译产业现状以及系列问题进行精准施策,他提出了多项建议,首先,要促进多方协同,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其次,要调整培养方案,增强行业信度和效度;再次,要组建科研智库,推进政校企联合发展;第四,要推进体系革新,提升自源型生产能力;最后,要构建新型模式,建设国际传播新形态。此外,屈哨兵教授还结合一系列实例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基于语言服务市场成果的传播实践,强调中国借助大型国际活动语言服务项目、企业“走出去”语言附加服务以及国际中文教育和相关学术机构建设,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一系列良好的传播效应。

最后,屈哨兵教授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都论述了文明互鉴,我们需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和理解文明互鉴,重视语言在文化互鉴中发挥的“立交桥”功能。


讲座结束后,屈哨兵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围绕“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更加重视中华文化,强调文化自信。在此背景下,汉语在向外尤其是非华裔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具有哪些比较有效的途径或方法”“面对当下语言服务的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错位的困境,相关语言学科和语言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应该采取何种应对策略”“中国开展外译传播的过程中,存在术语翻译存疑、术语翻译规范不统一等问题,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的外译传播,增加我国媒体发声能力”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指出,无处不在的语言发挥着沟通交流的纽带作用,是我们深入了解不同风俗、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重要工具,也是我们深化国际理解、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桥梁。为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世界情怀和跨文化能力的语言服务人才,同时要注重加强国际中文教育,让更多国外民众充分了解中华文化,成为中外友谊的传承人和文化使者。他还强调,中国日渐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要更加重视增强议题设置能力,旗帜鲜明地发出中国声音,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进而更好地向世界讲述生动精彩的中国故事。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