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2月23日上午,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教授在线上做了题为“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研究”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蔡庆丰教授主持,通过厦大群贤平台在线上同步直播。
企业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力军,以战略性新举措引导民营企业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对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行稳致远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场讲座董雪兵教授以民营企业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考察浙江民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总体情况和面临的风险挑战,以小见大,进而为中国民企“走出去”提供行之有效的政策建议。
首先,董教授围绕“重构对外投资格局”“拓展数字化投资领域”“打造自主生产网络”“联动发展海外并购”“促进本土民营企业多样化投资”五个维度,结合详实的数据论述了浙江民营企业过去十年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所取得的成果。在投资规模上,近年来浙江省对外投资稳居全国前三,对外承包工程稳居全国前五,对外投资上走在全国前列。从发展格局上看,浙江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已基本形成“引进来”和“走出去”、“双腿并行”的双向格局。从行业结构看,浙江省制造业、科技研发和批发零售等行业投资金额位居全国前三,其中制造业占据半壁江山。目前,浙江省正加快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迈进。在对外投资区域上,浙江省企业呈现多元化趋势,在投资动力上逐步从“政府推进”向“企业自主”转变;投资方向自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逐步增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成为浙江省企业海外投资并购新增长点。从投资主体看,整个“十三五”期间,民营企业逐渐后来居上,成为浙江省对外投资的主体。
随后,董教授列举出四个浙江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经典案例,具体分析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四个案例分别是宁波嘉尚公司与埃及公司合作投资建设了首条中埃合作口罩生产线;华刚矿业公司与刚果金企业、大学合作打造了产学研结合合作模式;米娜纺织公司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首家印染厂;中非民间商会设立浙非服务中心成为中非地方合作活动标志。
上述民营企业虽然打开了“走出去”的新局面,但是也需要清醒理性地认识到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董教授指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目前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风险,即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带来的全局性风险;并购信息不对称、监管合规、牵连制裁、能源成本上涨等经济风险;东道国政府干预、执法能力不足、腐败造成的法律风险;负面舆论、工人罢工等社会风险,这些风险都是制约民营企业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面对以上风险问题,董教授最后给出了加强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风险防控的五大举措建议。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中国一是要保持战略定力,提高对外投资政策的力度和灵活性;二是要全力推动本土民营跨国公司培育,支持和引导高质量“走出去”;三是要推进跨国合作平台建设,增强对外投资服务体系支撑力;四是要加强境外投资合作政策协调,提升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五是强化风险联合防控机制,提升应对和化解风险能力。五大措施如能并举,将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注入一剂强心剂,助推“一带一路”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讲座结束后,董雪兵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围绕“跨境电商经济”“数字经济”如何助力民营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