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溥教授做题为“公共财政体制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振兴”学术讲座

2022年11月17日 12:26作者:

 

2022年1116日上午,厦门大学特聘教授、经济学院原副院长李文溥在嘉庚四号楼420一带一路研究院报告厅,做了题为“公共财政体制城乡一体化与乡村振兴”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通过厦大群贤平台在线上同步直播

讲座中,李文溥教授与大家分享了团队在福建省永安市曹远镇进行田野调查的研究发现他提到,曹远镇是福建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它对我们理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他认为在中国即将步入高收入经济体,人口城市化率接近70%的经济发展新阶段,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对实现我国的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非农产业支援农业和城市反哺农村对推进乡村振兴的作用具体而言要先下好“城乡一体化”先手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制度,通过财政的经常性拨款,实现政府提供村级公共品服务,推动村域开放;逐步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民纳入这一体系;增加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较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比较收益,促进农地流转,鼓励资本与技术流入农业,振兴农业。

接着李文溥教授详细介绍曹远镇的发展现状曹远镇地处永安西北下辖22个行政村两个居委会,全镇人口达2.2万人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和便利的交通条件经济发展迅速,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同级别乡镇中名列前茅但即便如此曹远镇依然存在人均耕地少产业结构单一收入来源稳定性差青壮年劳动力人口流失严重各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大等问题从曹远镇的村集体收支情况来看存在六个问题:一是现有各村集体经济收入过于依赖上级财政补助以及资产性收入,集体经济收入流量不均衡、不稳定,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二是不同的村之间收入差距悬殊且差距逐渐拉大从而限制不同村之间的公共品供给的公平性和村民最低水平福利的保障程度;三是村集体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四是多数村集体的经营性收入具有特殊性和偶然性,抗风险能力弱且发展模式不易推广五是村集体经济支出中管理费用较高;各类上级财政拨款已经占村集体收入的一半左右但是,现有的提供方式缺乏应有的公平性和普惠性,转移支付效率存疑

然后李教授以小见大通过在曹远镇的所见所闻,谈了他对乡村振兴问题的一些思考他指出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一目标要放眼全局、通盘考虑要着眼于农民收入低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生产、生活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等问题要啃掉这些“硬骨头”就要抓住资源投入这一牛鼻子因为,在世界各国,农业都是弱质产业,增长速度大大低于非农经济。要想单单依靠农业和农村的内源积累解决乡村振兴的资源投入显然是不可能的,城市反哺农村,非农产业支持农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因此需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公共财政体系。通过公共财政体系,从城市经济、非农产业中以合理的方式筹集资金,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反哺乡村

在具体举措上李文溥教授认为需要从“三农”问题入手,多项并举、同时发力在农业方面可将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加大投入力度实行农民退休制度,在保障年老农民与城市员工一样享受养老保险的同时,推动土地流转,对退出的承包土地,实行新准入制度,推动新一代职业农民和现代农业经营制度的形成。在农村方面村集体应当正视农户兼业化农业副业化农民进城市民下乡对村庄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通过村庄管理社区化,逐步消除农村社区的封闭性实现城乡有机融合在农民方面通过农民缴费、政府补助,将农民纳入全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为村集体减负激活村集体公共管理、公共服务职能,有效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形成国民经济的新增长极。

  

讲座结束后李文溥教授与现场师生积极互动陈武元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总结。他指出,田野调查是社会科学不可或缺的研究方法李老师年近七旬仍与研究团队一道深入乡村开展田野调查躬耕于学术研究第一线,体现了他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研究的热忱李老师所研究的课题--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推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一体化是势在必行的关键之举。努力推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两张“施工图”有效对接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这样才能擘画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