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军教授做题为“RCEP协定的贸易和福利效应量化分析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学术讲座

2022年05月20日 13:03作者:


2022年5月19日上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彭水军教授应邀在一带一路研究院报告厅做了题为“RCEP协定的贸易和福利效应量化分析——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李丹教授主持。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厦大群贤视频号进行同步网络直播。

彭老师首先提出RCEP的签署将加速形成以“美国-德国-中国”为中心节点的“北美-欧盟-亚洲”三足鼎立的全球价值链区块格局。而RCEP协定的达成和实施将有利于对冲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帮助成员国从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中加速恢复,尤其是在新一轮贸易体系重构中为我国构建高质量自贸网络、促进区域内贸易合作与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发挥重要的基石作用。

彭老师接下来梳理了区域贸易协定影响贸易与福利的有关文献,发现大多数研究都是基于CGE模型,缺少贸易理论的支撑,并且在与现实数据匹配上存在很多不足。鉴于此类研究方法的缺陷,彭老师通过引入具有异质性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贸易成本,放宽了Caliendo & Parro(2015)模型中间品与最终品支出份额相同的假设,构建了一个能够更好匹配全球区域间投入产出数据的多国多部门贸易的结构模型,首次在全球价值链的视角下系统分析了RCEP自由贸易协定对贸易与福利水平的影响。

接着,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彭老师详细介绍了量化模拟的研究结果。彭老师认为传统贸易统计的结果并不能体现真实的贸易利得,而增加值贸易更能够反映全球生产供应网络的运行,所以RCEP会影响全球贸易增加值的分布格局。一方面RCEP的贸易创造效应会促进成员国增加值贸易的增长,并呈现由区域外向区域内转移的趋势;另一方面RCEP的贸易转移效应会让RCEP区域的增加值贸易呈现由欧盟向北美地区转移的态势。此外,RCEP还会促进中日韩增加值贸易一体化的进程并进一步稳固中国的核心经济地位。随后,彭老师分析了RCEP的全球价值链重构作用,引入了GVC贸易、GVC参与度、垂直专业化等指标,结果发现RCEP将显著促进成员国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在区域内建立更加完善的生产分工体系,而且我国的纺织、汽车等相关行业将出现RCEP区域内生产分工对国内生产的替代效应。

之后彭老师对RCEP的福利效应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将其分解为最终品效应与全球价值链效应,结果发现RCEP提升了所有成员国的福利并且主要得益于区域内贸易的增加。通过对比2005年与2015年不同投入产出结构下的福利效应,发现更为紧密的全球价值链联系对RCEP成员国承诺关税减让带来的福利改进具有“放大效应”。同时,彭老师通过对印度加入RCEP的扩容分析发现印度的加入会带来区域内增加值贸易的上升以及印度与成员国福利的提升。

最后彭老师对RCEP协定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彭老师认为RCEP协定会稳定和促进以中国为枢纽的亚太区域价值链,并为进一步实现高水平国际经贸合作体系奠定基础,中国应该致力于加强区域融合发展,通过改革开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并防范产业空心化的风险。

本场讲座引起了参会师生的广泛兴趣,大家就“中国与东盟的互利共赢关系”“RCEP自贸协定未来的改革方向”“产业空心化与双循环布局”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彭老师研究视角的独特性与研究方法的前沿性,希望年轻教师和同学们能够借鉴彭老师的研究经验,关注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动,进而展开交叉学科的创新研究。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