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3月10日下午,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学术讲座第50场暨林伯强教授专题讲座在科艺中心一楼1号会议厅举行。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和副院长蔡庆丰教授主持。来自全校各个学院的师生100余人现场参加了讲座,500余人通过“厦大群贤”直播平台线上参与了讲座。校党委副书记徐进功、财务处处长廖青、台湾研究院党委书记曾云声、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李静等作为嘉宾出席。


徐进功在致辞中表示,为服务国家共建“一带一路”的需要,充分发挥地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区位优势,厦门大学于2017年7月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学校对研究院建设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双一流”建设学科群。成立近五年来,研究院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破除学院、学科的行政壁垒,凝聚校内与“一带一路”研究紧密关联的优质学术力量,致力于打造多学科、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研究院举办了50场覆盖政治、经济、管理、法学等方向的系列学术讲座,受益师生千余人。他希望一带一路研究院能够蓄力前行,为推动中国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贡献厦大智慧。


陈武元在讲话中代表研究院感谢厦门大学、学校各部处和兄弟学院对研究院建设的大力支持,也表示很荣幸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50场讲座邀请到著名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教授倾情献讲。他认为,学术讲座是不同学科进行学术交流和思维碰撞的重要平台,更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机制。他表示很高兴“一带一路”系列学术讲座能够给校内外的学者、师生带来研究灵感,推动学校的交叉学科研究和跨学科合作,同时,也表达了继续办好研究院学术讲座的决心。
接着,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林伯强教授做题为“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高质量经济增长”的学术讲座。


林老师首先从经济发展水平、电力消费结构和能源结构三个角度出发,梳理了碳中和背景下的中国基本国情,并基于国情指出中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问题:第一, 国内生产总值(GDP)需要大幅度增长;第二,中国的能源电力消费集中在工业和高耗能;第三,资源禀赋和能源消费以化石能源为主,含碳量较高;第四,消费者支付能力较低导致能源市场化改革相对缓慢。林老师指出,中国实现碳中和的主要抓手是改变能源结构,即要建设以清洁电力为主体的能源系统。
然后,林老师通过中国实现2030碳达峰的电力结构情景分析和2021年限电的实践验证说明,2030年达峰的碳值既取决于清洁能源的发展,也取决于能源电力需求的增长,需要通过平衡清洁能源发展速度与能源需求增长速度来控制峰值。碳中和背景下的高质量经济增长要求尽可能“双脱钩”,即 GDP尽可能与化石能源脱钩、与能源电力需求增长脱钩。此外,政策上需要将碳中和作为一个倒逼机制,需求侧和供给侧并重才是实现碳中和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随后,林老师从政府与市场两个维度提出了支持经济高质量增长的碳中和系统性方案。经济增长需要鼓励消费,一个可以支持高质量经济增长的碳中和系统性方案需要能够支持“双脱钩”,在兼顾国家能源安全和能源公平的前提下,最低成本支持经济增长。顺利实现碳中和除了政府主导,还需要国内外市场化的配套支持。由于碳排放涉及外部性,而市场无法解决它的外部性,因此,只有政府主导才可能集中资源和力量,按计划实现碳中和目标。
最后,林老师建议中国应“先立后破”,走出一条具有国情特色的低碳转型之路。对于风电光伏大比例接入电力系统造成的不稳定冲击,林老师认为应当“先立后破”,煤电“退出”表现形式为“转型升级”和“功能转换”,作为电力安全稳定和充足供应的“稳定器”和“压舱石”。同时,煤电需要为清洁能源让出空间,由主力供电转向凭借其可靠性和可控性作为服务电源,参与调峰,并作为备份电源来保障电力供给稳定和电网安全,以及应对极端气候。面对低碳转型的种种不确定性,“先立后破”,通过降低发电小时数的煤电退役方式,保留一个分布合理、高效的煤电系统可以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就“核电发展与安全性”“煤电退出场景与CCUS利用”“厦门实现碳中和措施”“中国向油气过渡困难”“俄乌战争对中国影响”“产业结构改革路径”等问题与林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蔡庆丰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感谢林老师的讲座带领大家了解当前学界研究和政府关注的热点,并充分肯定了林老师的研究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性。至此,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学术讲座第50场暨林伯强教授专题讲座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