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国专家的中国故事:融中非文化,育天下桃李 —记厦门大学外籍教授高畅

2020年11月18日 11:09作者:张馨宇、曹译

Augustin F.C Holl(高畅),国际知名的人类学家、非洲研究专家,现任厦门大学全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九卷国际科学委员会主席;密歇根大学人类学博物馆馆长,巴黎第十大学副校长、孔子学院外方院长;非洲语言与传统文献研究中心研究员;达喀尔大学特邀教授;雅温得第一大学讲座教授;美国芝加哥自然历史田野博物馆研究员等职务。在考古学国际学界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书评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余本,编著、合著及章节写作50余本,为业内权威百科全书撰写专业词条10余条,在国际学界产生重大影响。

在厦大的校园里,有这么一群异国的面孔活跃在讲台上,他们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他们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广阔的国际视野;他们远离故土却“不见外”,在一片全新的土地上播撒智慧,并带领着这里的青年走进更加广阔的世界里。

是什么样的“中国结”将他们留在这里?他们见证了什么样的“中国故事”?又是如何看待这片古老的东方土地和这所南方海滨的高等学府?

高畅教授就是他们之中的一位,现在,让我们走进他、走进他们,一同寻找答案。

一、 情系中非,结缘厦大

2012年,高畅教授以暑期学术交流教师的身份来到厦大,面对陌生的语言、不同的教育系统、全新却平等自由的学术环境,极大的挑战吸引着他飘洋过海与这所中国高校结缘。于是,2017年底,他辞去法国巴黎第十大学副校长的职务,来到厦门大学,成为厦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的教授。就高畅说,中国和非洲一直以来的友谊为他进行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平台,正是在这里的宽松、支持的学术氛围中,他可以更好的实现自己的理想和学术价值。

提到在厦大的教学生活,高畅表示,来到厦大,他带来了三样东西:一是他在课堂上倾心传授给厦大学生们的专业知识;二是他集攒数十年的珍贵考古文物收藏。他将九十几箱文物捐赠到厦门大学,用于教学科研并据此建立了专业考古人类学实验室,填补了厦大非洲研究领域的空白;三则是他带领着厦大学生去到非洲塞内加尔进行田野实习,成就了国内大学在非洲开展的实质性人类学训练最集中的一次田野工作。这项田野工作也是使他获得成就感和教学价值的重要工作,同时,这样的田野活动为厦大考古学、历史学和人类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实践典范,具有极高的价值。


二、 天涯比邻,学海徜徉

作为来到中国的外籍教师,高畅教授不仅扮演着知识传递者的角色,更是承担着沟通不同文明、多元文化之间理解对话的重任。

2017年12月,高畅教授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通史第9卷》的主编及国际科学委员会主席组织参与了在厦门大学举办非洲通史的编撰大会。会议通过对非洲历史书写的专门讨论,以及对中非关系的学术梳理,达成了学理与价值判断的共识:中国与非洲是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我们应正视中非关系存在的问题、平等地解决问题,共同面临挑战,从而推动双方的相互合作以及对世界的贡献。谈到《非洲通史》的编纂工作时,高畅教授认为此书涉及到有关非洲的方方面面,意在向中国、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而鲜活的非洲全貌。与此同时,他也期望有更多的中国人类学、经济学等不同领域学者去走进非洲、了解非洲,发现这片遥远土地下所蕴含的生命力。


而高畅教授本人也在为使中国和非洲在对话中看到彼此的真实形象做出努力。谈及2018年夏季他带领数名厦大学生至非洲进行田野调查之事,高畅教授表现出欣慰与自豪。在田野实践中,他不仅要担任教师的角色,甚至要扮演“父亲”的角色,关照学生们的生活、与他们沟通交流。此类活动显然意义重大,参与实践的学生表示,在与深深扎根在非洲泥土中的当地居民的交流和共同生活中,他们除去学习专业知识外,更拓展了国际视野,发现了非洲这片奇妙而广阔土地之下蕴藏的生生不息的力量。而在高畅教授的努力之下,未来这项紧密连接着中非的、面向时代的、面向世界的田野实践也将在厦大成为常态。

高畅教授认为,中非之间的交流不应仅是工程建设等等硬件设施与资源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文化和知识的共享。他希望可以在非洲建立研究中心、加强中非高校之间的交流,促进双方文化的共同发展。尽管目标或许遥远,前路或许还有无数的艰难和阻碍,他还是笃定地说道,“It’s not a dream, we can do it.”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尊重、交流、理解、共享,这是一个厦大外籍教授的期许和视野,在这样的期许下,无数的人们、无数的远方都将变得有温度、可触摸。的确,无论是中非之间的学术交流,还是各个国家跨洋、跨界的不断交流和碰撞,都是我国与世界亲密接触而互通有无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将更多的认识世界,也更好的了解中国、促进和发展我们自己的文明和学术。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