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琼教授做题为“意义·幸福·希望——‘一带一路’旅途中的文艺交流互鉴”学术讲座

2025年04月15日 15:26作者:

2025年4月8日上午,厦门大学中文系苏琼教授应邀在一带一路研究院420报告厅做题为“意义·幸福·希望‘一带一路’旅途中的文艺交流互鉴”的学术讲座。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施余兵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厦门大学中文系文艺学教研室教授郭勇健、助理教授胡行舟与谈交流。

讲座伊始,苏琼教授向观众解释了选择“意义”“幸福”“希望”三个词凝练概括“一带一路”文艺交流互鉴的缘由。她指出,“一带一路”是一条繁荣路、富裕路,是为世界人民带来福祉的希望路、幸福路,更是一条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有着积极历史意义的文明路,因此在“一带一路”沿线进行文艺的相互交流和鉴赏也是一件十分幸福、希望、有意义的事。随后,苏教授以诗为引,将“意义”“幸福”“希望”三个抽象化的词语进行了具体化阐释。在“希望”一词上,她深情并茂地朗诵了公刘的《西盟的早晨》,所谓的“希望”就是像诗中所说的心中始终怀着“迎接美好生活中的又一个早晨”的美好愿景。何为“幸福”,幸福就是人们过上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自由富足生活,能迎接无数个“美好生活中的又一个早晨”。那么怀揣以天下为己任的世界情怀,做最大的努力创造全世界人民需要的东西,让更多人有面包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有精神层面的享受和娱乐便是“意义”。这正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初心;讲好“一带一路”的希望、幸福和意义,让更多国家参与进来共商共建共享,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则是“一带一路”文艺交流的价值追求。

接着,苏琼教授论证了“一带一路”框架下文化交流互鉴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她提出丝绸之路连接着古代中西方的国际经济与贸易,既是商道也是文化与友谊之桥。在古代,丝绸是丝绸之路最主要的商品媒介,丝绸进入西方很快被接纳并成为当地千金难求的奢侈品,丝绸的传入不仅满足了西方贵族对“美”的精神追求,也潜移默化地推动了当地社会民俗、两性关系、婚姻习俗的现代化革新,这便是隐藏在丝绸高超技艺和精美图饰背后的深层次的文化创造力的力量,这种具有先进性、创造性的文化正是当前我们与沿线共建国实现良性文化互动所需要培植挖掘的东西。同时,苏教授也指出,良好的文化交流互鉴除了需要能提供有创造性、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外,还需要有更易被接纳吸收的“文化叙事”。我们在推进“一带一路”文化“走出去”、讲述中国故事时,要坚定不移地走好“共同发展叙事”新路,多谈谈中国要对世界做什么贡献,在谈全球化与“一带一路”时积极强调融合与交流,用春风化雨的文化叙事消除西方国家与邻国的焦虑和误解。

最后,苏琼教授认为“穷则独善其国,达则兼济天下”不适用于眼下的全球语境,穷不能搞“小院高墙”的固步自封,达也不能搞以大欺小的霸权扩张,而是应该无论穷达都开放包容友善地交流互鉴、共商共建共享,践行弘扬正确的义利观,最终实现更高层次的文明共通和民心相通目标。

讲座的尾声,苏琼教授与两位与谈人和现场师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交流。郭勇健教授提出了意义、幸福、希望应如何界定与获得的问题。胡行舟老师对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文学研究进行解读,提及两条海洋文学研究路向,一是从太平洋往东的路向,二是从马六甲到印度洋的路向,强调从“海洋”这一角度打开新的跨域研究途径。胡老师认为“海洋”是去中心化的、具有连接性与流动性的空间,涉及到更加丰富的路径,因此,海洋文学研究需要跨学科的视角,可与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结合。现场研讨气氛热烈,本场讲座在掌声中圆满结束。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