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岐平教授做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建筑业跨区域合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学术讲座

2024年07月11日 15:34作者:

2024年7月5日下午,厦门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建筑业跨区域合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学术交流活动暨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系列学术讲座第113场在一带一路研究院420报告厅成功举办。本场活动开幕式由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王东东教授主持,专题讲座环节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厦大群贤视频号上同步直播。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环球合作)、环球事务总监沈岐平教授,建筑及房地产学系樊宏钦副教授,厦门大学副校长尤延铖教授,台港澳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刘婉玉,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建筑系主任石峰教授等出席了本次活动。


首先,厦门大学副校长尤延铖教授为活动开幕式致辞。尤延铖首先对活动的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向远道而来的香港理工大学沈校长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他指出,面对“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全球合作新机遇,厦门大学高度重视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及大湾区在建筑业的跨区域合作。近年来,厦门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在建筑业跨区域合作项目中持续深化合作,共同探索创新路径。未来,期待两校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合作、加强交流,共同思考如何将“一国两制”下的建筑业跨区域合作拓展到更广阔的范围,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为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不懈奋斗。

随后,进入学术讲座环节,香港理工大学协理副校长(环球合作)、环球事务总监沈岐平教授做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建筑业跨区域合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的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沈教授首先向在场的师生们介绍了香港理工大学的概况并详细介绍了学校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取得的一系列工作成绩。他指出,香港理工大学不仅致力于为“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一带一路”的各项活动中,通过实际行动促成“民心相通”领域的国际合作。沈教授强调,“一带一路”倡议为共建国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香港理工大学作为学术研究的重镇,正努力搭建桥梁,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理大力量。

随后,他介绍了香港理工大学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开展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跨文化与多学科研究项目。该项目强调跨文化交流与多学科融合,旨在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学生们将在导师的指导下,深入参与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案例研究及跨学科研讨等各个环节,从工程管理、建筑设计、经济学分析到社会学考察等多个维度,全面剖析并探索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这一过程不仅将极大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更将培养他们的全球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多学科协作精神,助力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融入全球化进程,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和全球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接着,沈岐平教授更进一步指出,开放前海市场是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前海的天然使命和特色前景是深港合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建筑业各要素高质量跨区域流动至关重要。基于此,香港理工大学、厦门大学联合国内多所高校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业多主体跨区域合作机制与政策优化”项目。该项目突破传统合作绩效研究框架和传统政策研究范式,针对跨区域主题合作模式多样、合作要素流动效率不高、合作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法规制度标准兼容性低、政策协调配合难风险大等诸多现实问题,着力探究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业跨区域合作模式选择匹配规律、网络结构与主体行为对跨区域合作绩效的影响机理、合作政策对多主体跨区域合作绩效的作用机制,为优化建筑业跨区域合作、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提供科学依据和政策建议,为海峡两岸融合发展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提供重要借鉴。此外,沈教授还谈到,人才合作、项目管理合作和规章制度合作是“十四五”规划、《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的重点关注对象。基于此,香港理工大学联合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业跨区域合作策略与政策框架”项目,结合“一国两制”与制度理论,推动制定粤港澳大湾区人才合作、项目管理合作、建筑业规章制度合作等一系列政策并积极推动其落地落实。沈教授指出,该项目有助于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建筑业跨区域合作的机制,促进大湾区构建可持续和经济可行的伙伴关系,为大湾区建筑企业进入全球市场提供示范平台,建立专业资质互认,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跨区域合作。

在跨区域合作背景下,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模块化集成建造技术因其高效、灵活和可持续的优点而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复杂环境中(如高空、强风、雨天等),模块化集成建造装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高风险的工作条件、碰撞和倾倒的风险、重型模块和大型模块的吊装与定位困难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施工效率,还严重威胁着工人的安全。为此,沈教授还介绍了“i-MARs”项目,即智能模块化集成建造机器人系统。该项目的核心目标是开发一种智能机器人系统,该系统能够自主或辅助完成MiC装配过程中的各项任务,从而显著提高施工效率、降低安全风险并提升质量控制水平,该项目的成功实施有助于推动建筑行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最后,沈岐平教授总结道,在深入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历程中,不仅需要协同各项相关活动以增强国际化和国家参与度,还需要深化与“一带一路”大学联盟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开发创新的学生互动、研究协同及人才流动项目,为未来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展望未来,沈教授特别寄语在场师生“Passion, People, Planning, Perseverance”四个关键词。他认为,只有怀揣对事业的无限热情(Passion),汇聚各方精英与人才的智慧与力量(People),制定明确且具前瞻性的规划(Planning),并在面对挑战时保持不屈不挠的毅力(Perseverance),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共同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与力量。

讲座结束后,沈岐平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围绕“如何平衡国内对外国留学生与贫困学生的支持政策,并促进不同文化背景学生之间的理解与尊重”“香港理工大学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和策略”“香港理工大学在智能建造领域有哪些具体的创新成果或技术突破”等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陈武元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表示,沈岐平教授高屋建瓴的学术见解深刻地启发了我们的研究思路,让我们对新阶段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建筑业跨区域合作这一议题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还表示,基础设施的“硬联通”是互联互通的基石,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最优先选项,期待两校未来持续深化交流合作,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建筑业国际合作培养更多优秀人才,用新思维、新理念、新路径、新方法来推进基础设施“硬联通”高质量建设,为规则标准“软联通”和更高层次的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夯基垒石、铺路搭桥。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