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3日上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王洛林教授在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做了题为“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变化与发展”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2012年,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正式建立,为中国发展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提供了基本框架。此后,双方政治互信水平不断增强,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格局。回望来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成果丰硕;展望未来,中国将进一步与中东欧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发挥互补优势,合作共赢,共谋发展。在此背景下,明晰东欧国家的独特历史与独特国情,认识东欧国家当前各领域发展状况,对于中国未来推动与东欧国家合作关系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意义。

王洛林教授首先明晰了“东欧”这一概念,强调“东欧”并非纯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具体指“二战”后在中欧和东南欧建立的人民民主政权并随后发展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实体,主要位于俄罗斯与西欧之间的狭长地带,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以及阿尔巴尼亚等国。针对东欧国家的发展历程,王洛林教授主要基于三个重要节点加以阐述,即“一战”、“二战”以及1989年前后。“一战”前,东欧国家主要受北部的奥匈帝国、东北部的沙皇俄国以及南部奥斯曼帝国三国所控制。随着“一战”爆发,东欧地区局势发生剧变。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奥匈帝国解体,奥斯曼帝国战败,东欧国家则相继掀起了民族独立、民族解放运动,摆脱了三大帝国的控制,从北到南形成了一连串的独立国家。“二战”的爆发致使东欧国家主权独立性再次丧失,被德、意法西斯所控制或统治。随着苏联红军战胜德国,苏联成功解放了东欧全境,帮助该地区国家成立了共产党执政的人民民主政权并通过《华沙条约》成立了社会主义阵营。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并不稳定,之后发生的波匈事件和布拉格之春冲击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合作根基。到了1989年前后,此时的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严重危机,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并推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东欧国家也受到了“新思维”和苏联改革的影响,导致国家政治体制“改旗易帜”,最终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
回顾东欧国家历史发展进程后,王洛林教授从多个层面分析了东欧国家当前发展现状。在经济层面,东欧国家呈南北条形分布,越靠近北部,经济发展状况越好,尤其是捷克,其经济发展极为突出;靠近南部的东欧国家经济状况相较处于弱势。与此同时,东欧国家多为小国,经济结构并不均衡,在诸多方面仍需欧盟支持。在政治层面,东欧国家政治状态相对稳定。由于地缘、历史等多种因素,东欧国家与俄罗斯联系频繁但关系并不紧密,诸多东欧国家奉行平衡外交,在欧美和俄罗斯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关系。这种“左右逢源”体现了这些东欧小国外交上的独立灵活性,既有助于自身获得更多发展机遇和资源,也为域内和域外大国进入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这也是中国将中东欧地区视为推进“一带一路”重点区域的原因所在。

讲座结束后,王洛林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围绕“东欧地区宗教状况复杂,东欧国家同俄罗斯、其他西方国家的关系是否受到宗教因素影响”“东欧剧变过程中,西方非政府组织发挥了何种作用”“如何看待有人将俄乌战争视为‘冷战’的延续或‘新冷战’的开始这两种观点”“如何认识对外援助以及受援国与援助国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中东欧国家作为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纽带,是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伙伴,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中东欧国家之间的务实合作。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经济优势互补,合作需求强劲,双方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相关专家学者、国家智库应当加强对中东欧国家的研究,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走实走深提供智力支撑,助力中国-中东欧国家关系向更高层次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