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世天老师做题为“复魅的现代性:基建扩张与老挝乡村的转型发展”学术讲座

2023年11月07日 13:50作者:

2023112日上午,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苏世天老师在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做了题为“复魅的现代性:基建扩张与老挝乡村的转型发展”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厦大群贤视频号上同步直播。


讲座伊始,苏世天老师简要介绍了当代老挝及其基建情况。他谈到,老挝是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伙伴国,基础设施联通在老挝取得了丰硕成果,基础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五通”的重要一环,但是基础设施硬联通只是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一个起点,目的是实现中老两国更高层次的“心联通”,因此透过老挝当前的基建扩张的表象,发掘剖析老挝社会转型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和文化作用,这对接下来推进中老民众“心联通”很有现实指导意义。他介绍道,在地缘上,老挝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接越南、西北达缅甸、西南毗邻泰国,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多山地。长期以来,老挝交通不发达,国家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为此,老挝政府将“大力发展交通、促进外贸,让‘陆锁国变陆联国’”作为既定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中老铁路成为了贯穿老挝南北的交通大动脉。苏世天老师借助一系列数据进一步说明,不同于以往的刻板印象,事实上,随着资金和人口大量涌入,老挝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聚焦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除了开展中老铁路的修建,还参与到老挝运动场馆、公路、水电站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中,老挝基础设施建设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迅速发展,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更推动了老挝社会现代化发展。基础设施迅猛发展是老挝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以此为线索可进一步深入认识老挝社会现代化呈现何种样貌以及如何理解此种现代化现象。

西方经典社会理论普遍假设现代社会是一个对传统社会文化“祛魅”的存在,即随着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当地的传统社会会被解构,随之而生的传统文化习俗也会被现代化文化所消解掉。但是,经过对老挝社会深入调查后,苏世天老师发现并非如此,事实上伴随现代化的发展,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神秘文化以一种新的“复魅”形式出现,一些传统文化仪式得到了复兴。具体而言,从老挝的一系列仪式活动可以看到,其地方政府在进行基层实践的过程中,将民俗宗教信仰以及革命精神进行变通转化,进而使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获得合法性,同时能够动员普通民众参与到现代式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仪式活动事实上发挥着世俗性功能。他进一步强调,随着经济开放,地方卷入国际资本市场,进而推动了地方现代化进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代表传统习俗的一系列仪式活动增多且形态多变,地方政府借助这些传统仪式活动动员基层社会,地方乡村共同体也靠此维系。

随后,基于上述论述,苏老师着重探讨“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复魅’过程具体是如何实现的”这一问题。通过详细阐述相关乡村基建过程中“发生矛盾——协调矛盾——解决矛盾”的这一过程,他指出,随着乡村经济的外向发展,乡村基建扩张出现了大量的利益争端,借助技术层面的利益划分难以处理,而仪式所具有的团结感塑造使得矛盾争端得以化解。由此案例,他认为,地方社会在与现代性遭遇时引发了文化传统的积极“发明”,仪式在其中充当了动员社会的关键角色。与此同时,一种以“复魅”为表象的地方知识生产,为重释新的基建地景提供了经验基础。

最后,苏世天老师对文化复兴中现代经验的再造加以反思。他认为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拓展研究方向,思考“基础设施建设只是物质景观的改变吗?”、“技术控制带来了更稳定与更均质的空间吗?”、“新的基础设施如何被认可,如何反抗,又如何调整协商?”、“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如何延续”等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他也指出,当前基础设施以一种均质化的空间形态显现,强有力的参与到了重构地方叙事的话语政治中,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人们在不断地试图摆脱这种被均质化的风险,而这构成了他们体验现代风险的基础。也正是在摆脱此种不可控风险状态的过程中,新的基建景观不断在地方实践中重新转化为一种灵性景观,既传承遭受震撼的本土经验,又在新的全球关系中试图恢复一种脱离地方控制的现代化危机。

讲座结束后,苏世天老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围绕“中国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也出现了现代精神和传统文化碰撞的现象,是否可以将中国经验与老挝进行对比研究”“为什么要运用‘复魅’这一概念探讨传统文化复兴与现代性关系”“中资企业在老挝的基建还可以做些什么?”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指出,苏世天老师运用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观察到老挝乡村社会的一系列现象,进而见微知著,探讨出现象背后更为本质的内容,这种研究方法十分值得我们效仿学习。在进行国别研究、比较研究等过程中,研究者不能单纯“从文献到文献”,也要重视亲身实践和调查以获取一手资料,进而能够形成更为鲜明突出的研究问题,也能获得更为切实的论据。同时,他还强调,我国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不断加大对民心相通建设的投入力度,因此,我们需要进行有关的微观研究,更加充分地了解沿线国家国情,认知沿线国家民众的真切需求,进而更好地推动相关项目的落实,展现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