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婧然老师做题为“跨境高等教育研究的跨学科视角”学术讲座

2023年10月31日 13:17作者:

20231027日上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余婧然老师在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做了题为“跨境高等教育研究的跨学科视角”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厦大群贤视频号上同步直播。


余婧然老师首先以大量生动形象的实例说明跨境高等教育的内涵,即“学位接收者与学位授予者不在同一国家”。聚焦中国语境下,她进一步指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已进入“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的发展阶段。中国在跨境高等教育“引进来”的过程中探索出了多种形式,包括中外合作办学、粤港澳合作办学、境外高校独立办学等,其中最为突出和重要的形式是中外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是中外教育机构,方式是合作,对象主要是境内中国公民,核心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双方必须在办学条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开展实质性合作。与此同时,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主要采取的方式为中国高等学校境外办学。

在明晰上述概念和中国跨境高等教育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余婧然老师着重围绕“为什么要用跨学科视角研究跨境高等教育”这一问题加以阐释。一以概之,跨学科研究能够从不同视角思考同一问题,进而产生新的问题与认识。着眼于跨境高等教育的研究,她指出,跨境高等教育天然是跨学科议题,从跨学科视角加以研究既能认识到此前尚未意识到或忽视的问题,也能从其他视角全新地理解认识到跨境高等教育本身的重要性。首先,传播学视角能帮助我们揭示跨境高等教育话语体系中的西方中心主义、国际主义以及新自由主义和消费主义等问题。其次,从社会学视角来看,我们能够深刻认识到全球教育流动性与社会—空间不平等的(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再次,从地理学视角看,教育空间的主体性以及跨境高等教育的地缘政治重要性都值得关注。

接着,余婧然老师以一个质性个案研究为例,进一步说明如何运用跨学科视角研究跨境高等教育。她强调,在开展此类质性研究过程中,要以问题为导向,以自己为方法。具体而言,从研究者的立场出发,充分认识自身的知识体系和研究立场。在此基础上,根据议题仔细阅读现有文献,发现相关的研究观点与自身认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针对上述过程发现的问题,进一步开展田野调查,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其与自身认识的一致性以及不一致性。在此过程中,借助自身的想象力,不断调整和论证自身研究设计。为了让这一研究思路更加浅显易懂,余老师借助具体实例加以解释。她谈到,她先是基于大量文献对于跨境高等教育形成了最初认识,经过深刻分析找到了“中国学生的社会空间流动性在何种程度上以及以何种方式会受到跨境高等教育经历的影响”这一研究点,随后着重从空间、社群以及文化三个方面切入,带着问题意识前往实地开展田野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形成了“案例研究校园的固着性如何承载流动性”“学生如何构建想象的共同体”“跨境高等教育经历如何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世界主义面向和能力?”三个分问题。在此基础上,逐步确定自身的研究视角以及进行相关理论拓展,在空间上运用主体性视角,在社群上运用联系性视角,在文化上结合文化阶级理论,最终借助新流动性范式成功地将三者联系起来。


讲座结束后,余婧然老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围绕“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国境外办校数量是否会日益增多”“如何做好多研究视角融合的研究”“当前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是普遍现象,处于异文化空间的学生是否有显著差异”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指出,余婧然老师以大量图片和实例加以讲解,让此次讲座更加生动有趣,也让大家进一步深入认识到跨学科研究的方法。他还指出当前教育国际交流深入发展,不同历史阶段存在巨大差异,也产生了诸多问题,我们应当加强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剖析,为大力发展跨境高等教育建言献策,进而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