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副教授做题为“创新的不平等:影响、成因和基于共建‘一带一路’的改善路径”学术讲座

2023年10月24日 14:59作者:

20231020日上午,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副教授王俊在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做了题为“创新的不平等:影响、成因和基于共建‘一带一路’的改善路径”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讲座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厦大群贤视频号上同步直播。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但是,现实中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如今的工业4.0时代,每一次科技变革都在加剧着国家内部不平等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当前,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庄严地宣布了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再次强调中国将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在此背景下,探讨创新不平等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创新扩散的有效途径对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以及中国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意义。

王俊副教授由远及近、不断缩小历史跨度,以直观的图表呈现出国家间收入整体扩大的趋势,并由此引发“国家间的收入差距是怎么产生的”这一问题。他指出,当前针对这一问题的解释主要有四种代表性的观点,即地理因素、文化因素、制度因素以及经济因素,其主要从技术因素加以探讨。王俊副教授谈到,索罗增长模型表明不同国家稳态水平的差异主要取决于技术水平,最理想的解决全球收入差距问题的方式就是后发国家吸收先进国家的技术,进而缩小国家之间的差距。但事实上,世界各国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并未缩小,而OECD核心国家的收入差距则呈现缩小趋势。由于OECD核心国家在地理、文化以及制度上呈现出极大的相似性,其收入差距缩小主要受技术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王俊副教授以图表展示了技术革命对核心国家和外围国家产生了异质性影响,进而说明并非所有国家都能均衡受到技术革命的影响,存在创新不平等的问题。而创新不平等会产生“马太效应”,一方面,技术创新能创造新的市场,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会导致经济不平等进一步加剧。他认为,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包括技术创新、技术扩散以及技术转移与引进,而发展经济体所运用的主要途径是技术扩散。

根据上述创新不平等的现状以及所产生影响的探讨,王俊副教授以具体的案例切入,着重从创新扩散的视角阐释创新不平等的成因。他认为,影响创新扩散的核心要素主要是沟通渠道和社会体系。沟通渠道包括物理距离、社会距离、认知距离三个方面,物理距离主要指知识的传播会受到地理距离的影响,知识扩散具有本地化特征;社会距离主要指两主体社会资本(共同文化、信用、归属感等)的相似性以及互动交流的紧密性;认知距离主要指两个主体对它们拥有知识的重合部分,重合部分越大,认知距离越短。社会体系也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体的创新吸收能力,即为获取新的知识,需要主体必须具备识别新价值和外部信息、吸收并商业化的能力;二是创新决策过程,即决策单位从认知创新到对此创新形成态度的过程;三是知识产权制度,即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激励效应受其他因素影响存在差别。也就是说,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不同社群如果存在不同的沟通距离和社会体系,那么社群的创新扩散收益也将不同,进而导致创新结果的不平等。

最后,基于创新不平等的多重因素,同时结合当前我国积极推动的共建“一带一路”的时政热点,王俊副教授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改善路径。他强调,改善路径主要包括畅通沟通渠道和改进有利于创新扩散的社会体系。具体而言,针对“如何畅通沟通渠道”这一问题,他认为,一是要借助设施联通拉进物理距离;二是以民心相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拉近社会距离;三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不断增多以便于创新在适当的认知距离内扩散。对于“如何改进有利于创新扩散的社会体系”,他强调,一是要通过资金融通与对外援助提升主体创新吸收能力;二是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治理体系以利于提升创新决策过程的科学性;三是构建具有灵活性与弹性化的知识产权制度。


讲座结束后,王俊副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围绕“针对标准和创新两者间关系,怎样了解何种情况下会突破标准,以及何种情况下会顺延标准”“在‘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程度差异巨大的背景下,如何看到从契约向规则转化的这一过程”“公司可能基于商业利益的考虑,借助有关措施置后创新推出,能否通过法律形式加以克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技术水平日渐提高,中国对于知识产权等激励技术创新的措施更加重视,此次讲座为我们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以及创新扩散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我们要积极学习王俊老师研究路径,善于从实践中挖掘问题,以问题为导向,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贡献智慧。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