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博闻老师做题为“理解绿色‘一带一路’规则的演变”学术讲座

2023年10月17日 14:42作者:

20231013日上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余博闻老师应邀在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做题为“理解绿色‘一带一路’规则的演变”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公共事务学院李丹教授主持。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厦大群贤视频号上同步直播。


讲座伊始,余博闻老师先对“一带一路”倡议进行了定位。他指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倡议抱负方面,“一带一路”不只是满足于包括对外援助、国际贸易这些传统合作议题,而且还致力于推动全球治理的整体改革,并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落实;二是在倡议实践方面,“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对于今天的中国来说,提出一个倡议或方案并不困难,难的是倡议或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并有意愿为之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和精力,只有提出一套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全球治理方案并付诸实践,才能真正地实现全球治理引领。

具体到“一带一路”的环境规则方面,余博闻老师发现2015年是一个关键时间节点。2015年以前,受“无附加条件”规范和商务部的相对被动的治理风格的塑造,环境保护规范在中国对外发展合作和投资实践中的落实较为有限。但在2015年后,中国政府开始重视环保规范并为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做出了诸多努力,中国不仅将“确保环境可持续性”确定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目标,还相应地建立了各种新的治理安排。余老师基于此提出了本次讲座的核心论点,即“推动中国积极建构绿色‘一带一路’的政治动力是什么”、“中国的绿色‘一带一路’规则体系呈现出何种特点以及为何呈现这些特点”。

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绿色“一带一路”规则的演化动力和演化路径,余博闻老师将规范的层次和规范演化路径进行了细分。在规范层次方面,他认为规范存在两个主要层次,最高是原则性规范,这种规范多指的是总体方针或愿景;二是操作层次的具体规范。在规范演化路径方面,余老师引入并整合了著名国际关系学者阿查亚的规范演化分析框架,指出规范演化包括规范本土化和规范创新两种模式。规范本土化是一种从外到内的规范演变模式,即引进域外规范,并通过对这些规范的创造性转化使其与本土既有的认知和实践机构相匹配。相反,规范创新是一种从内到外的规范演变的模式,是基于本土知识、理念、实践来重构规范。两种演化模式并不冲突,也并非孤立运作,而可以按顺序发生,并存于同一组互动关系中。

依托上述分析框架,余博闻老师分析了绿色“一带一路”规则的演变动力和演变路径。他谈到,绿色“一带一路”的规则是一个自上向下的推进路径,绿色“一带一路”下的环保规范演化动力来源于最高领导层的意志。党的十八大后,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习近平主席提出了著名的“两山论”。同时,最高领导层基于对“一带一路”的期待——即希望其能够撬动全球治理改革并产生持续的发展影响,批判性审视了中国过去的实践。在上述因素推动下,中国积极将“一带一路”与国际环境目标(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对接。可见,最高领导层引领下的积极性政策反思和学习行动是绿色“一带一路”规范演化的最初动力。

在规范向下传导过程中,环保规范演化出现了规范创新和规范引进两种现象。部委在制定操作层次的具体制度和规则时,具有不同职能和专业知识的政府部门在与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工作中融合了各具特色的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了规则的创新与学习。例如,在生态环境部的主导下,一种以对话为基础的规则制定方法学被建立起来,形成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以期综合权衡环保标准和发展诉求之间的关系,形成更符合伙伴国国情的最佳实践。又如,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CGFC)在制定“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2019年)时则更注重吸纳国际利益相关者现有规范。基于此,余老师将研究发现进行了系统性总结,他发现“绿色一带一路”是逐渐发展成一个有不同参与者参与其中,以改革中国海外合作行动为目标的宏大计划。在规范演化路径中,最高政策制定者对原则性规范的重视和与国际规范保持一致的期盼为规范演化注入动力,但很快,最高决策层便开始强调自主地开展规范创新的重要性。在制定操作层次的具体规范时,部委发起了试图发展基于对话的包容性规则制定程序的规范创新,基层专业化行会在坚持规范创新同时也不忘对现有成熟有益的操作性规范进行习得和本土化引入。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规范创新还是规范本土化引入都是推动绿色“一带一路”规则成功演化的关键一招。这也将为未来其他规范的成功演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经验。


讲座结束后,余博闻老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围绕“面对欧盟、美国针对气候治理提出了一系列标准,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如何争取话语权” “在研究政策演变、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定量工具加以量化评估”“如何界定向国际推广的实践案例是最佳案例,其评定标准为何”等一系列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李丹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总结,她指出,全球治理以及“一带一路”绿色治理是大话题也是亟需研究的重点问题,余博闻老师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分析这一问题提供了新颖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启示。当前中国在推进全球治理变革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要化解这些挑战就需要中国积极发声,在治理领域扩大中国的话语权,让中国方案得到国际社会的更多支持和接纳。在增强我国话语权的过程中,需要创造引领相应议题,强化相关叙事,同时积极开展有为实践,只有如此才能不断扩大中国制度性理念和制度性方案的影响力。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