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8日上午,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育研究院教授陈武元在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做了题为“科研团队建设与学科交叉”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李丹教授主持。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厦大群贤视频号上同步直播。

陈武元教授谈到,当前一带一路研究院作为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积极打造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以团队形式入驻,整合多学科优势力量,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综合性的高水平政策研究。以一带一路研究院的发展模式为引,陈武元教授围绕“团队”和“学科”两大核心关键词,着力探讨学科评估的多个要素、科研团队建设以及学科交叉优势等系列问题。他指出,学科评估关乎学校未来发展,其具体包含师资队伍素质、学生培养质量、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大评估要素。
接着,陈武元教授强调,随着社会发展加速和日趋复杂化,沿用“单兵作战”的人文社科研究传统模式和依靠单一学科的研究范式已经无法解决现实问题,“团队作战”模式也因此应运而生,科学研究已进入科研团队模式时代。他详细地展示了亲身实验摸索推进科研团队构建的实践过程,同时还列举了以科研团队模式开展研究取得的丰厚成果,发现文科科研不仅可以实现“团队作战”,而且能够取得比“单兵作战”更好的成效。基于此,陈武元教授分析梳理了科研团队建设高效运营的基本条件和组建科研团队开展学术研究的适用条件。他发现,科研团队能否取得成效,作为“领头羊”的团队负责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需要确保合作伙伴的利益分配必须公平公正,还要充分了解期刊关注哪些研究主题进而把握研究方向,并且要具有问题意识和筹措资源能力。科研团队模式并不适用所有研究,如思辨与理论分析为主的研究,但在以实证研究和社会调查为主的研究、短期集成性的课题研究和著作以及涉及多种知识投入和多种方法使用的研究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与此同时,陈武元教授还强调,在此种科研团队模式中,合作者一般呈梯形结构,即年龄梯形、职称资历梯形、知识结构多元。在此基础上,他以“浙江大学热能工程研究所”“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厦门大学能源政策研究院”等一系列实例,对所提到的科研团队组建所需条件以及科研团队模式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明晰和说明。
随后,根据上述科研团队建设路径的探讨,陈武元教授进一步阐述学科交叉研究的系列问题。他认为,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学科转向跨学科已是大势所趋,学科前沿的重大突破和重要创新成果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和汇聚的结果。与此同时,他借助自身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的亲身经历与深刻体会,指出跨学科研究正是通过“头脑风暴”式的交流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各种潜在途径,通过学理理论的交叉融合,利用最新的、最先进的研究方法去思考具体的解决路径。之后,陈武元教授通过一系列具体案例增强大家对于跨学科研究的认识。首先,跨学科研究的意义就在于突破界限、勇于探索,打破固定思维带来的桎梏;其次,跨学科研究并非闭门造车,而是需要紧跟时代潮流,关注时事热点;最后,跨学科研究必须是健康的、可持续的且有意义的。

讲座结束后,陈武元教授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围绕“面对教育内卷依旧严重的局面,如何看待教育公平、教育投资以及教育消费之间的关系”“组建科研团队过程中何种因素最为重要”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李丹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总结,她指出,当前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依旧任重道远,学科交叉研究面临不少难题,陈武元教授今天分享的丰富经验,对推进有组织科研、加强学科交叉研究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次讲座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