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华俭研究员做题为“地域文化心理差异及起源”学术讲座

2023年06月04日 15:12作者:赵达为

    2023年6月1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蔡华俭研究员在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做了题为“地域文化心理差异及起源”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厦大群贤视频号上同步直播。

地域是影响群体文化心理的重要变量。“一带一路”横跨欧亚非大陆,幅员辽阔,沿线地域差异较大,因此所产生的文化心理也大不相同。研究地域文化心理差异及其起源,因地制宜地推行民心相通工程,对进一步深化“一带一路”倡议合作,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在心理学领域,地域文化心理差异是地理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蔡华俭老师首先介绍了地理心理学的学科概况。他指出地理心理学以探索心理现象的地理聚类为主要目标,具体内容包括心理现象的空间分布、起源及其潜在后果。关于空间分布,在国际差异层面,蔡老师以英格尔哈特的全球文化分区和霍夫斯塔德的全球文化心理图等学术成果为例直观地介绍了全球文化心理的宏观差异;在国内差异层面,他以美国与日本两国国内的地域文化心理差异为例,指出即使在同一国度、同一民族的人群也会受地理环境影响产生不同的群体心理现象,“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就是这个道理。关于地域差异的起源,蔡老师指出影响文化地域心理差异的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生态资源环境与人文社会环境,分别对应人类的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认同需求。关于潜在后果,他简单介绍了文化心理的地域差异对政治、经济、社会、健康四个方面可能产生的影响。蔡老师还指出,地理心理学研究需要大量实证数据来支撑,近十年来大数据的快速发展使得地理心理学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学科研究也更倾向于精细化,目前不仅可以研究文化心理的跨国差异,还可以探讨国内差异。

紧接着,蔡华俭老师分享了其团队的最新系列研究,这些研究着重探讨了中国地域文化差异及其起源。他首先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这两个心理学重要概念做了界定,并强调中国作为地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契合度与必要性。谈到选题的缘起,蔡老师表示国外学者南北纬度为依据研究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文化的南北差异。基于气候-经济理论和“稻米”理论的两个研究发现了截然不同的结论。现有研究的矛盾结果和方法性缺陷引起了他的注意与质疑,并由此开启了关于中国地域文化差异与起源的实证研究。对于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他综合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狭义和广义理解,同时从社会价值取向与文化症候群两个视角入手,采用“主观+主体间性”的方法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进行测量,继而探讨中国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地域差异及根源;在情境设置上,他同时考虑了常规和疫情非常规两个情境。随后,他详细地介绍了研究的样本数据、理论模型检验及结果。基于三个研究的一致结果,蔡老师认为,相比于南北划分,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地域差异更多地表现为东西差异而不是南北差异,东部地区个人主义较高而西部集体主义较高。他的结论对现存的气候-经济理论和“稻米”理论都不支持。蔡老师强调,尽管社会生态、人口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地域差异产生影响,但是,现代化水平差异是导致东西部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疫情前后不同情境的比较,他还认为,虽然新冠肺炎等流行病也会影响地域文化差异,但是现代化是最稳健的影响因素。基于这些发现,蔡老师进一步补充道,不同于西方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一刀切”式的文化二元性划分,中国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可以相对独立并具有情境依赖性;并且,研究地域文化差异应采用一种动态而非静态的视角,在理论选择与操作测量上应考虑到中国实际,不能简单的套用西方理论。

最后,蔡华俭老师表示研究中国的地域文化差异可谓“一叶知秋”,“一带一路”沿线的地域文化差异是一个丰富的潜在学术宝藏,值得更多学者去关注、去发掘。正所谓“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心理文化特点及其地域文化差异具有补充发展中国家间文化差异的理论价值,更有进一步促进民心相通的现实意义。他也指出随着自然语言处理等新兴技术的出现,对于文化心理差异的分析愈来愈准确和细致,相信未来关于“一带一路”沿线的文化心理研究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讲座结束后,蔡华俭研究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围绕“年龄世代的划分问题”“国别比较如何综合选取样本数据”“主体间文化测量方法”“如何发表高质量英文论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陈武元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场讲座系统地介绍了地理心理学的这一交叉学科的学科脉络和发展历程,同时蔡华俭研究员也以其研究成果为例,向在场师生展现了地理心理学实证研究的详细过程,为在座师生未来尝试从事交叉学科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样板。陈武元教授也表示以科研为志业需要有学术情怀,应善于阅读、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在“文火慢煨”的功夫中做出学术精品。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