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30日上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陈爱贞教授在一带一路研究院420报告厅做了题为“从中美经贸关系演变看‘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在“厦大群贤”视频号上同步直播。

首先,陈爱贞教授介绍了“一带一路”建设十年来斐然的发展成就,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总出口额从2013年到2021年翻了将近一倍达到10233亿美元;到2022年底共建的合作区为当地创造了42.1万个就业岗位,让“一带一路”倡议真正成为造福世界的“发展带”、惠及人类的“幸福路”。她强调“一带一路”是当今世界上跨度最大、覆盖面最广、活力最强的新兴经济带,已经成为全球投资重地和国际贸易重要的节点,这足以印证中国十年前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前瞻性。
目前,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庞大的生产规模、齐全的产业门类、充足的中间产品生产线让中国在全球产业供应链中居于重要的位置。但中国也面临产业升级压力,尤其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态势下,更需要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保持对外开放,推进构建包容性全球价值链规则体系,同时也让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合作共赢、包容接受、开放发展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受益。

接着,陈爱贞教授重点梳理了中美经贸关系的演变,认为这对“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有着重大影响。中美作为两个世界经济大国,两国的经贸关系在全球经贸关系中所占比重较大,也影响着世界经济格局的走向和“一带一路”的发展前景。2017年以来,特朗普政府采取了调查中国知识产权侵害、发布对中兴通讯的出口禁令、启动对华为的司法调查、加征关税等一系列举措,引发了中美贸易争端,经过23个月、13轮、20余次的谈判,美东时间2020年1月15日,中美双方终于在美国华盛顿签署了作为第一阶段协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经济贸易协议》。但由于疫情等因素,这些以关税为主的贸易政策没有达到《协议》目标,为此,2021年以来,拜登政府转向重建国内制造业。通过启动供应链安全审查,降低对所谓不可靠国家或企业的依赖;呼吁在岸生产,鼓励本国跨国公司的高端制造业回流;强化友岸外包和近岸外包以组建盟友供应链;改善基础设施,对道路、桥梁等公共交通和电网等基础设施进行更新和升级;提出印太经济框架和“一带一路”方案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竞争力和合作空间,一些订单向东南亚等地区转移,会增大国内企业与沿线国家企业的竞争关系,来自沿线国家的一些中间品进口也可能会不稳定。
最后,陈爱贞教授探讨了中国的应对策略。她认为中国应从以下几个方向同时发力:一是强化区域合作概念,认清全球的经贸往来趋于区域化的客观形势,从全球竞争视角理解“新战场”,在博弈的同时要注重探寻现有国际竞争格局下的应对战略;二是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视野下发展好国内产业,保障供应链的安全稳定,一些重要供应链实现自主可控,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通过国际经贸往来带动国内区域发展;三是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依托现有的双边、多边合作框架探索不同类型产业链本土化延伸发展模式;四是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更好结合,一方面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鼓励企业“走出去”并加强东道国与母国之间产业链供应链联系;另一方面,要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创新驱动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在利用好传统制造业长板的基础上,通过大力发展数字产业和数字平台以及新能源汽车等来培育新的国际竞争优势。
讲座结束后,陈爱贞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了互动,围绕“我国如何鼓励外商投资”“如何发挥我国企业优势”“面对美国打压我国如何进行应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陈武元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陈爱贞教授的研究很有启发意义,认清当下中美关系对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也至关重要。他也提到,如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学生应该心怀“国之大者”,关注国际格局和国内发展态势,将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融入国家事业大局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