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勤教授做题为“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回眸与前瞻”学术讲座

2023年03月21日 16:09作者:

 2023年3月17日上午,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王勤教授在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420报告厅做题为“中国—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回眸与前瞻”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通过厦大群贤公众号在线上同步直播。

东盟国家处于“一带一路”陆海交汇地带,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方向和重要伙伴。本场讲座,王勤教授通过回眸总结中国与东盟国家过去十年共建“一带一路”建设成果和当前面临的挑战,为中国—东盟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新十年建言献策。

首先,王勤教授对东盟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地位进行界定,强调东盟区域地位的重要性。他指出无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还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该地区都是必经之路;在“一带一路”倡议“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合作框架中,有两个经济走廊涉及东南亚地区,“六路多国多港”涉及东盟国家;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五通”方面,东盟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伊始就是战略对接的优先方向、设施联通的重要地区、全球和区域价值链的重要节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聚集地、人文教育和科技交流的示范区,列举了近年来中国—东盟经贸合作的数据加以佐证。无论是经济规模、进出口贸易总额还是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东盟都是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最重要的区域。

随后,王勤教授对中国—东盟过去十年携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的丰硕成果进行回顾,深刻剖析共建“一带一路”的周边样板。在发展战略对接方面,中国在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后,得到了东盟国家的积极回应,中国与东盟国家共签署一系列官方合作协议,合作势头如火如荼;在基础建设方面,中国企业深度参与到各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推动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惠及当地人民;在双边贸易方面,中国与东盟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十大贸易伙伴中有六个来自东盟国家;在资金融通方面,中国和东盟互为重要的投融资伙伴,东盟既是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地区,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华投资主要国家;在民心相通方面,中国与东盟的教育、科技交流不断扩大,抗疫合作卓有成效。

尽管中国与东盟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可喜成就,但随着国际形势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未来共建之路仍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大国战略博弈将挤压东盟“大国平衡外交”的斡旋空间,东盟国家的不“选边站”存在不确定性;第二,全球价值链进入重构期,可能导致脱钩断链的风险,以跨国公司为主导、以中间产品为基础的中国—东盟价值链贸易将会受到一定的冲击;第三,部分“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落地实施有待完善,新兴合作领域亟待拓展;最后,中国企业“走出去”需加快本土化步伐,包括核心竞争力的本土化、管理的本土化、用工的本土化和利益的本土化等。

面对新的国际和区域形势,王勤教授强调,中国应积极抓住世界变局和新发展格局“两个大变局”中的机遇,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实现区域和国别发展战略的对接,促进各国的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让“一带一路”倡议的红利惠及沿线国家;中国与东盟在产能合作和产业转型领域前景广阔,数字转型、新能源、海洋产业、低碳经济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合作空间;要利用我国的产业优势,加快构建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或生产网络,促进中国企业与东盟企业的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

       

  讲座结束后,王勤教授与在场师生就“中国如何构建与西方并行主导产业链”、“Nike在泰国投资布局突然转向的深层原因”、“中国—东盟港口铁路合作模式有哪些”、“部分东盟国家过度亲美对中国—东盟外交关系有何影响”、“华人华侨如何在增进中国—东盟民心相通方面发挥作用”等问题进行讨论。最后,陈武元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他指出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东盟国家在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作用,也向其他沿线国家提供了示范效应。在新的国际和区域形势下,未来十年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同时,他也十分肯定王勤教授对时政热点和官方文献的关注,他认为学者做研究要有家国情怀,不能让学术和现实“两张皮”,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比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面临困难更多、更复杂的情形下,学者更应该站出来,心系国家,积极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