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2月16日上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张博教授在一带一路研究院报告厅做了题为“大变局下的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角色”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通过厦大群贤平台在线上同步直播。
首先,张博教授通过列举全球气候变化的相关事实,强调气候变化带来的全球性影响已经近在眼前,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如今俨然成为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他认为,全球气候变化是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议题,当前正处于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将深刻影响人类文明的命运走向。随后,张博教授简要介绍和梳理了历届气候大会的概况和成就,并对全球气候治理的发展历程做了简要概括,从1972年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到1988年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成立,从《京都议定书》到《多哈修正》,从《巴黎协定》到《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国际气候谈判逐渐成为全球治理领域的中心议题之一,在漫长曲折的过程中,全球气候峰会所取得的每一次进展都在指引着各国向真正的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前进。
紧接着,张博教授详细介绍了2022年11月在埃及沙姆沙伊赫召开的第27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7),分析了大变局下全球气候治理的最新动向。他指出,疫情及俄乌冲突所引发的全球能源危机进一步凸显了当前世界局势之“变”。在碳中和背景下,突如其来的俄乌冲突导致全球能源安全事件频发,能源市场波动进一步加剧,诸多全球性议题相互交织。各国提升能源安全的政策保守转向使得能源转型进程更趋复杂。在此艰难的地缘政治背景下,张教授介绍了COP27召开前国际社会关注的六大看点,分别是“气候问题损失与损害衡量”“气候融资”“煤炭和公正能源转型伙伴关系”“甲烷承诺后续”“碳市场”以及“可能意外出现的气候承诺”。促进实现向净零经济的公正转型,推进对气候融资和“损失与损害”的思考成为COP27的两个主要目标。“损失与损害融资”首次被纳入COP会议议题,设立一个专门的“损失与损害基金”获得大会通过。他强调,如何衡量气候问题所带来的损失、损害是联合国未来能否成为气候行动驱动者的关键,同时也是中国学者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关注点。此外,与会各国代表围绕“全球碳市场”“多边组织改革”“全球甲烷减排”“降低煤炭等化石燃料使用”等议题的讨论也使本次大会具有重要意义。
接着,张博教授指出迈向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共识,而围绕全球气候治理的大国博弈也已拉开序幕。一些发达国家企图利用资金、技术和规则制定权的优势,以“低碳减排”为借口向发展中国家挥舞“碳大棒”,设置“碳陷阱”,进行“碳勒索”“碳干涉”。例如,在COP27大会上,部分发达国家在气候资金核心议题上含糊其辞,开空头支票;对非洲进行气候治理援助的“道义标榜”;欧盟宣布其主导下的CBAM(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拟从2026年开始征收“碳边境税”都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一向以负责任的大国立场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议题,积极贡献中国声音和中国智慧。张教授强调,在COP27谈判场内,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气候变化谈判中的话语权和关注度与日俱增,也积极倡导不带政治附加条件、真正互惠共赢的气候治理合作方案。以华为、腾讯、满帮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以及各类民间力量将中国的绿色转型实践经验带出了国门,从不同维度展示了中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信心、决心和诚心,受到了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响应和好评。张教授认为,全球气候治理上的“南南合作”是增进中非友谊及增进与太平洋岛国政治互信的重要机遇,在机制、规则、议程等多个领域亟待探索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最后,张教授简要阐述了中国的“双碳”战略与行动。他指出,中国一方面要积极兑现向世界宣布的减排承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也要谨防发达国家设下的“碳陷阱”,立足本国国情,充分估计预计转型的难度,科学地推进“双碳”进程。他认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核心在于能源转型。由于我国对化石能源开发利用的高强度需求及能源基础设施升级的“惯性”成本等问题,能源转型需做到循序渐进和张弛有度,以技术创新推动,达到能源与产业融合发展。同时,也需要注意到,实现“碳中和”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经济和管理问题;不仅涉及目标和任务分解,也关乎制度设计和公共政策;不仅是宏观问题,也是中观、微观问题,尤其需要研究如何把企业和个人纳入,尤其是企业如何做到“避风险、寻机会、谋发展”;既需要“有为政府”,也需要“有效市场”。这就给学术界提出了诸多新问题,将催生出“碳中和经济学”等新兴学科及其具体的研究使命。张博教授强调,实现“双碳”目标还需要意识引领、多向出击,积极回应时代的声音,但最关键、最紧要的还是人的思想观念的革新。他建议,迈向碳中和,不仅需要科技的支撑,还应发挥艺术的力量,尤其是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推动一场简约、绿色、舒适的美学革命,走出深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之路,最终实现文明的进阶。



讲座结束后,张教授与现场师生进行互动,围绕“欧盟碳边境调节税的税金用途”“中国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脱碳之间的关系?”“中国如何在‘一带一路’沿线吸引更多的民间力量参与到‘双碳行动’?”等问题进行了交流。陈武元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张博教授这场讲座十分具有启发性,全球气候问题是一个宏大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诸多方面。实现“双碳”目标,需要跨学科多领域的相互合作、共同发力,筑牢中华民族的绿色根基,走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