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超教授做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史前人群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学术讲座

2022年12月23日 18:47作者:

 

2022年12月22日上午,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博士生导师王传超教授在线上做题为“‘一带一路’沿线史前人群的形成和演化历史”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通过“厦大群贤”平台在线上同步直播。

王传超教授在讲座伊始先介绍了人类学学科相关背景及其研究领域,他将自己的研究概括为“运用遗传学与语言学、考古学的交叉研究来解析古今各族群的起源、迁徙、演化和混合的过程。”王教授的介绍深入浅出、简单明了,由此揭开了人类学的神秘面纱。

紧接着,王教授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欧亚大陆五个史前代表性人群的形成和演化。他首先介绍的是居住于贝加尔湖附近的古欧亚北部人(ANE)。古欧亚北部人(ANE)生活在距今约24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5万多年前,人类走出非洲,古欧亚北部人选择往北迁徙并最终定居在贝加尔湖安加拉河以西地区。王教授以象牙吊坠、服饰等图片再现了古欧亚北部人独特的马耳他—布里特文化。通过基因比对,美洲的印第安人有近四成的遗传成分来自于古欧亚北部人,这证实了古欧亚北部人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之一的猜想。另外,王教授也指出从遗传学角度上看,古欧亚北部人遗传基因广泛分布于贝加尔湖、阿尔泰山区到塔里木盆地等“一带一路”沿线地区。通过对不同地区古欧亚北部人基因遗传的分布及其遗址年代进行判断分析,可以清晰地勾勒出古欧亚北部人的迁徙路线,即走出非洲、横跨欧亚,而后北进贝加尔湖、东过白令海峡、南下塔里木盆地。

然后,王教授具体介绍了古东北亚人ANA。古东北亚人是距今约14000年前生活在我国黑龙江流域的史前人群。从遗传学角度上看,古东北亚人遗传基因广泛分布于蒙古高原和东北亚地区。王教授以图片的形式指出历史上匈奴、突厥、契丹与蒙古这几个民族均含有大量的古东北亚人的遗传基因。但随着汉朝以来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政权的征伐与交流,汉族遗传基因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基因占比不断提高。在新疆汉代石城子屯田遗址就发现了古东北亚人的遗传基因。时至今日,在当代土耳其人的基因中也能够发现微量的古东北亚人的成分,在我国西北现代突厥、蒙古和通古斯语人群后裔中古东北亚群体遗传基因占比也较高,这些都是古东北亚人族群迁徙和文明传播的力证。

随后,王教授介绍的是距今6000多年前的青铜时代欧亚草原游牧族群。生活在黑海和里海北部草原地带的这一族群创造了璀璨的颜那亚文化。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欧亚草原游牧族群此时已掌握了驯马与制造木轮车的技术。这为该族群在欧亚草原上的扩张迁徙奠定了基础。从迁徙路线上看,该族群向西迁徙至欧洲,对欧洲产生了重要影响;东扩阿尔泰山和蒙古高原,形成阿凡纳谢沃文化并与古东北亚族群相融合;南下印度,传播了印欧语和青铜文化。王教授强调,阿凡纳谢沃文化的扩张和传播使得包括我国新疆北部地区在内的周边地区率先进入了青铜时代,而这也被视为青铜时代全球化的开端。

之后,王教授介绍了对我国产生重要影响的黄河流域农业人群。他重点介绍该族群在距今约6000多年前所形成的仰韶文化。王教授强调仰韶文化是中华多元一体文明的主根主脉。从迁徙路线上看,仰韶文化由中原辐射西域,西至甘青形成了独特的马家窑文化;跨天山、上高原在青藏地区形成了齐家文化;进东北,向东向南到沿海甚至到达邻国日本,孕育了汉藏人群,对东亚文明圈的形成起到奠基作用。

王教授最后介绍的史前族群是位于中国台湾和东南亚的南岛语人群。他引用林惠祥和张光直等学者的研究成果点出了南岛语起源的“华南闽台说”。王教授从考古学、民族学与语言学多学科入手证实了该学说。随后,他以图片的形式介绍了南岛语人群在东南亚和大洋洲迁徙扩散的过程。而东亚人群的遗传谱系和农作物同样在非洲东海岸被发现,南岛语人群的迁徙路线与海上丝绸之路高度吻合,这说明文明交融的脚步自古就有,从未停歇。

    


讲座结束后,王教授与现场师生积极互动,并围绕“人类起源是否存在多源性?”“三星堆文明的起源与演化”“族群混血是否对后裔体质有影响?”等问题进行了交流。陈武元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王传超教授的讲座兼具科学性与趣味性。他强调,与自然界的生物进化一样,科学知识的进步与发展同样也需要多学科的交叉视角。面对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往往需要多学科的相互协作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今天的世界是全球化时代世界文明共处与发展的结果,而古老的历史同样也是族群融合和文明交融的结晶。王传超教授的讲座从一个跨越时空的视角,揭示了“一带一路”沿线人群蕴含在基因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关系,引发了大家对于“一带一路”沿线人群民心相通的进一步思考。本场讲座线上参与观众逾2000人次。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