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2月15日上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特聘教授、副院长张先清老师在一带一路研究院报告厅做了题为“重组‘海丝’遗产——中国的地方实践与意义表述”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通过厦大群贤平台在线上同步直播。
张先清教授从一座矗立于福建省诏安市梅岭镇佛塔的修复纪事讲起,从人类学专业角度出发,结合他的田野调查和研究成果,以图片故事的形式将今日的话题娓娓道来。
张教授首先展示的是梅岭镇佛塔未修复前的照片。关于这座神秘佛塔的前世故事,他提到当地的地方志并没有详细记载。但从人类学专业的研究视角出发依旧能够发现一些蛛丝马迹。从佛塔所处的位置上看,其所在的诏安市是闽粤的交界处,同时佛塔前的海域也是我国东海和南海的交界处。因此,张教授认为从佛塔的选址和高度来看,它在古代航海中可能发挥着航标作用。同时,从当地人对佛塔上浮雕“四面佛”的叫法上看,他认为当地人对该佛塔的称呼可能受到了泰国“四面佛”的影响。在辨析这一古塔的始建年代时,张教授从佛塔浮雕的雕刻风格入手,对比了东南沿海明清两代与宋元两代佛教雕塑的不同,发现现存佛塔浮雕形象更接近宋元时期的佛教雕塑,其建造时期或许要早于明清时期。同时他也指出,佛塔浮雕形象偏向于东南沿海的外国人形象,这侧面说明了该地区从宋元以来就是对外交流频繁之地,而佛塔周围的一座洪武年间建造的卫所也反映出该地区在古代海防与经贸中的重要地位。
接着,张教授以小见大,谈到了文化遗产的重组与修复。他在田野调查时了解到,当地政府对于梅岭镇佛塔等“海丝”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非常重视,梅岭镇佛塔的修复也经过了多方论证。梅林镇佛塔的修复与当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相互衔接,成为当地独特的旅游资源与品牌文化。张教授强调在“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我国沿海各省包括福建省内各个城市都在充分挖掘“海丝”文化遗产。通过重组“海丝”遗产的方式形成了当地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地方叙事,这是当前“海上丝绸之路”遗产构建值得注意的动向。其中,泉州在“海丝”文化申遗时所主打的宋元时期中国世界海洋商贸中心是这种遗产叙事的典型代表,同时也是一种可供推广的成功经验。
随后,张教授介绍了自己田野中追踪当地政府修复佛塔到寻找“梅岭港”,再到打造“海丝遗产”的整个过程。他以古籍记载、现存遗迹、海边石刻以及古代海图等图片还原了寻找挖掘“梅岭港”文化遗产的历史全貌。从古代葡萄牙人撰写的游记中、当地现存的西班牙银元中和当地挖掘的陶瓷中,均可发现梅岭镇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地位。如今,地方政府深入挖掘当地“海丝”文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力图实现从“海丝”文化的“边缘”地位到“中心”地位跨越。
张教授认为这一佛塔修复故事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地方历史的记忆与遗产想象。“海丝”遗产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文化过程。如今,很多地方就“海丝”概念申遗,围绕“海丝”遗产的重组及再造运动,与政府规划、旅游资源开发等工作息息相关。基于地方的实践,中国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形成了独特的模式。最后,张教授以法国社会学家布鲁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梅岭镇佛塔的修复和地方海丝遗产的重建过程进行了简要论证,从人类学的理论层次剖析了这一过程中各个行动者的互动逻辑,展现了重组海丝遗产的文化意义。

讲座结束后,张教授与现场师生积极互动,并围绕“如何理解人类学中的‘重组’概念?”“福建沿海各地区如何找到独特的‘海丝’叙事?”等问题进行了交流。陈武元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张先清教授的讲座绘声绘色,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他提到,中华文明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但很多文化遗迹消失在战乱动荡中。保护和重组文化遗产能够为后人留住祖先的审美、观念、精神和故事,对于增强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有着重要意义。

讲座以人类学专业的独特研究视角,从一座佛塔的修复保护出发展现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背后的互动逻辑,进一步拓展了大家的研究思路。本场讲座线上参与观众近1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