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30日上午,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杨琳教授应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之邀在线上做了题为“站在‘丝绸之路’起点的感悟和思考——丝绸之路文化精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意义及传播”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陈武元教授主持,通过“厦大群贤”平台在线上同步直播。
首先,杨琳教授向与会师生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在推进“一带一路”方面的建设情况。她指出,西安交通大学地处西安这一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学校高度重视“一带一路”建设工作,积极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发挥地缘和本校学科优势,通过申请研究课题、组织留学互访、举办学术论坛、成立专门研究机构等方式深化政、商、学、研之间的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西安交大的智慧与力量,并取得了一系列实打实、沉甸甸的喜人成就。
接着,杨教授回顾了西安这一十三朝古都的灿烂历史文化,并深刻解读了“一带一路”倡议渊远的历史文化背景。从雄伟巍峨的城垣楼阁到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从精美绝伦的西域壁画到各色各样的宗教文明,作为古代“丝绸之路”起点的古长安城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彰显出开放包容的城市胸襟。如今,这些依旧清晰的文化符号成为西安鲜明的城市名片和在新时代走出去传播丝路文化精神的底气。
紧接着,杨教授讲述了她前往中亚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所见所闻,分享了对“丝绸之路是一条什么路?”这一问题的理解感悟。杨教授在所到之国都能发现中国古代丝路留下的文化印记,沿线国家人民对中国人有着特殊的亲切感,经古代丝绸之路传播过去的物什、技术依旧沿用至今,商业贸易依旧繁荣。丝路文化在海外的“热乎”,丝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人的“热情”,丝路经济的“热销”说明了丝绸之路不单单是商贸之路,更是友谊之路、文化交流之路和文明交融之路。
最后,杨教授提到,面对丝路议题热、经济热、民心热这样的丝路文化传播优势,我们也应该同样看到当前“一带一路”的中国方案在传播推广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比较值得关注的问题有文化体系理解差异缺乏突破与创新、国际传播表达能力不足、传播路径和方式较为单一、发声主体和范围较为狭窄、话语权地区和领域分布不均衡、国际舆论议程设置能力不足,等等。为此,我们应牢牢把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文化内核,将“天下大同”“和而不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其中,实现丝路文化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度融合,通过精神内核全面展现历史、多种形式唤醒历史,使丝路文化的优秀精神内核不断传承,并借助社交媒体发展多种媒介同步推进,让丝路文化和“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之声传得更亮、传得更远。
讲座结束后,大家踊跃提问。在现场互动环节,杨琳教授就“‘一带一路’建设新阶段,如何继续发挥西安、新疆等地区的经济枢纽作用,深入推动丝路文化传播?”“在文化交往中,如何坚守文化自信、爱国情怀?”等问题与现场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陈武元教授对本场讲座进行总结。他指出,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繁荣强盛的象征,如今“一带一路”建设如火如荼,也成为我国在新时代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举。“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成就的,需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扎实作风稳步推进。当前,“一带一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成绩喜人,但是在精神文化传播方面还需开拓更多元、更广阔的渠道。西安和厦门,一个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起点,一个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身处起点城市的西安交通大学和厦门大学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被赋予更多责任和使命。两校之间应加强交流合作,为助力新阶段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高校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