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1月10日上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和王亚南经济研究院副教授李嘉楠在一带一路研究院做了题为“世遗泉州: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华海洋文明的文化博物馆”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通过厦大群贤平台在线上同步直播。
讲座伊始,李老师以“若以亚历山大运赴西方诸国者衡之,则彼数实微乎其微,盖其不及此港百分之一也”“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苍官影里三洲路,涨海声中万国商”三句名言作为开篇,揭开了泉州这座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华海洋文明博物馆的神秘面纱。接着,他以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石座上“狮身人面像”与泉州东西古塔上的“孙悟空石雕”为切入点,掀开了泉州世界遗产项目融贯中西、汇通古今的迷人面纱。
随后,李老师通过丰富的历史证据,从宏观到微观的三个层次分别阐释了“为什么关注贸易”“为什么关注中国海洋贸易”与“为什么关注泉州海洋贸易”三个问题。他认为贸易不仅带来资金融通,更为重要的是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推动了多维度、跨文明的交流。他指出泉州海洋贸易的繁荣不仅得益于泉州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条件,也得益于发达的远洋贸易网络。
接着,李老师介绍了泉州世界遗产项目的申遗过程,并以泉州22个遗产点为切入口,从泉州海外贸易的管理制度、多元社群、产销网络和运输基建四个方面阐述泉州世界遗产项目的理念和框架。
关于管理制度,李老师从位于泉州水门巷与竹街的泉州市舶司遗址讲起,介绍了古代泉州的海外贸易制度。他强调宋代泉州市舶司的设立和泉州海外贸易兴起离不开南外宗正司的影响。管理赵氏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不仅带来了大量先进技术,皇族参与海外贸易更使南宋放松了对泉州海外商人的限制。元朝时期,泉州市舶司对海外贸易的限制干预进一步降低,国际贸易量达到巅峰。
关于多元社群与产销网络,李老师以泉州一街之隔的清真寺遗址与关岳庙为例,展现了泉州多元社群的和睦相处;以基督教墓碑石、老君岩坐像、文庙等历史遗迹,展现了泉州多宗教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彼此包容。他从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和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出发,指出这些生产遗址表明古代泉州已形成了一种产销集聚、前店后厂的生产模式和产销网络。
关于运输基建,李老师以洛阳桥、江口码头和六胜塔等基建历史遗迹为代表,展现了古代泉州“硬核”基建的样貌与古代匠人的鬼斧神工。李老师着重介绍了目前中国最高最大的石塔——泉州东西塔。他详细介绍了东西塔的建筑布局与石构图解,并强调东西塔的选址建造既有宗教和风水因素的考量,更有航标定位的功能。最后,李老师综合阐述了22个遗迹点系统效应,还原了古代海外商人在泉州的生活样貌和货物生产运输的整体流程,揭示了泉州穿越时空的国家贸易空间复合结构。
最后,李老师总结到,泉州世界遗产项目既体现了独特的中华海洋文明,表明了中华文明主动拥抱开放与全球化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文明在开放贸易中卓越的文化自信与包容。泉州世界遗产项目是世界海洋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人类发展与海洋的和谐共生,并能为“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广提供独特丰富的历史证据。


本场讲座线上参与高达2251人次,讲座结束后,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在交流互动环节,李嘉楠老师就“如何界定海洋文明与海丝文化的关系?”“‘一带’和‘一路’如何互动发展?”“泉州是否迎来再度复兴发展的契机?”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交流。陈武元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指出,李老师本次讲座系统梳理了古代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贸易制度和文化样貌,内容丰富且精彩有趣,使在场师生对于泉州和海上丝绸之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结合本场讲座,陈武元教授认为古代泉州海外贸易的繁荣表明了中国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有成功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智慧,做好“一带一路”相关工作不仅是时代责任,更是历史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