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5月13日上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李明欢教授应邀在一带一路研究院报告厅做了题为“欧洲华人百年”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讲座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由厦大群贤视频号进行同步网络直播。
李老师以“迁移”“创业”和“共赢”这三个关键词为切入点,回顾梳理了欧洲华人社会百年发展历程。与东南亚较早形成唐人街、唐人城不同,欧洲17—19世纪才有关于华人的零星记载。华人真正大量出现在欧洲开始于二十世纪初。首先是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量中国劳工被征召到法国参战,战后约三千余人留居法国。其次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赴法留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在此过程中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和影响,其中包括了朱德、周恩来和邓小平等共和国元勋。然后是大量华人水手、船员、商贩渐渐定居欧洲,并逐渐形成小型唐人街。
在介绍了百年开篇后,李老师又详细阐述了二十世纪和新世纪的几批华人移民潮以及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移民方式。二十世纪中期赴欧的华人移民主要来自原欧洲殖民地,如香港、荷属东印度、荷属圭亚那、法属印度支那等地;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华人移民则来自中国大陆。移民方式包括依托亲缘纽带、劳动雇佣、非正规移民后逐步身份合法化。进入新世纪后,华人更多借助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不少欧洲国家通过“移民”的优惠政策吸引外籍尖端技术人员。“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数以千记的中资企业进驻欧洲,也带来了一大批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这些外派的中国人在欧洲也形成了独特的社会团体。
随后,李老师就欧洲华人社会的历史性变迁进行了深入剖析,李老师认为,当下欧洲华人社会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人口总量剧增,形成以中国大陆新移民为主的华人社会。第二,区别于早期的中餐业和小摊小贩等单一商业结构,在欧华人开始布局于包括餐饮、商城和服装制衣等多元化产业,经济结构更加多元化,经济总量也大幅度提升。第三,组团结社活跃,维权意识上升。与初代华人移民不同,在欧洲当地出生的第二三代华裔不再是“沉默的群体”,他们更多的开始通过组团结社维护自己的经济权益、表达自身的政治诉求,并推动成立各类以参政和维权为主旨的社团。
最后李老师提出了三点思考:第一,公民权商品化趋势对于宗主国、移民和移民原籍国来说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第二,华人移民欧洲既存在着偶然,也是寻求生存空间的必然,他们需要以自身具有的不同于当地主体社会的异质特长,突破设置在主体社群与外来移民之间的重重屏障去谋求生存和发展;第三,我们要学会将史实资料和各类信息纵横比较,将现象问题化、问题学术化,进而将学术问题抽象升华为超越个别现象、问题的学术理论。
本场讲座引起了线上线下参会师生的广泛兴趣,线上观看人数近700人。线下的同学提出了包括“如何看待近代欧洲学术界对中华文明的批判”“如何看待现在互联网平台的‘躺平之说’和‘润’学”和“华人华侨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看法”等问题,线上来自西班牙的同学也提出了“如何在疫情之下开展海外华人研究”的问题,现场师生关于以上话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陈武元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李老师在欧洲华人华侨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并感谢李老师将欧洲华人的百年历史生动、形象地浓缩在短短两小时内,呈现了一场丰盛的“学术大餐”。讲座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