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浩群教授做题为“区域国别研究的语言能力培养与人类学素养”学术讲座

2022年04月28日 08:45作者:

2022年4月27日上午,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龚浩群教授在一带一路研究院报告厅做了题为“区域国别研究的语言能力培养与人类学素养”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本次讲座主要围绕“人类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关系”展开。区域国别研究在当代中国的学科版图中日益受到重视,多学科之间的互动将促进区域国别研究范式的更新。近年来人类学的海外民族志研究方兴未艾,其在海外社会文化研究实践中所确立的学科规范——掌握对象国的语言并通过与研究对象的密切互动来寻求理解他者的路径,将为区域国别研究中语言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龚老师从自身参与海外民族志研究和学科建设的经验出发,对人类学在区域国别研究中所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人类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并就区域国别研究中语言能力培养的内涵问题提出了建议。龚老师认为,对语言能力的重视应当与培养文化欣赏的能力结合起来,从事区域国别研究的学者将从基本的人类学素养当中获得新的理解世界的视角。

龚老师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主题进行了阐述:

首先,从人类学个案研究方法与学科规范上来说,个案研究方法有助于打破微观/宏观、偶然/必然、特殊/普遍、个别/总体、历史/现实之间的二元划分,可以从小事实中发现和说明大问题。民族志方法则要求人类学家学会当地人的语言,进行长时段的实地调查,做到参与式的观察,并在调查与研究中体会共情与抽离。同时,人类学秉承的基本立场,即“文化相对主义”帮助人类学家避免陷入这样一种陷阱,即“假定他们自己的某些常识,甚或是建立在广博知识之上的理解,是不证自明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念”。

其次,从美国与中国人类学在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地位上来说,美国在二战后整体社会科学研究出现了转向,即从以对国内现象及问题的研究为主,逐步转向对当代世界的研究。其中,美国人类学主要以世界各区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研究对象。在这一过程中,美国人类学与地区研究呈现出一种协同发展的样态,与历史学、政治学等学科一起构成了地区研究的支柱。龚老师引用北京大学历史系牛可老师的研究成果,说明由于人类学等具有人文关怀学科的深度参与,美国的地区研究具有深刻的文化关切,不应过于简单地将战后美国的地区研究史等同于“冷战社会科学史”。21世纪初,以高丙中教授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极大推动了针对海外的民族志研究工作,以规范的田野工作要求,即掌握当地语言、长时段调查和参与观察,激励一批青年人类学学者完成了包括泰国、马来西亚、印度、俄罗斯、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法国、以色列、墨西哥等三十多个国家的调研,足迹已遍布全球。基于此类深度田野调查,当代中国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将逐步成为区域国别学重要的经验研究基础,帮助提升跨文化理解能力,成为民间外交的重要部分,并与其他学科之间保持和而不同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再次,从语言能力、跨文化理解力和区域别国研究之间的关系上来说,龚老师认为,语言不是障碍,也不仅是工具,而是路径。语言学习是区域国别研究的必要路径;对于年轻一辈的学者来说,不懂对象国的主要语言,研究就不具有合法性。跨文化理解力则是区域国别研究的基础能力。基于对不同的世界观和世态人心的同情式理解是对事实做出基本判断的重要依据;对各国社会结构和地方社会发展状况的了解有助于理解各国政治形势与社会变迁趋势;跨文化理解力的提升也能够促进国际学术的有效交流。语言能力的培养与跨文化理解力的提升可以同时进行、相互促进。

最后,龚老师对人类学素养的养成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第一,建议有志于区域国别研究的年轻人深入学习和积极运用对象国的语言;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能够亲身体会对象国的社会生活,与不同阶层的群体进行交往,获知他们认知世界、国家与社会的视角;第二,通过阅读人类学民族志作品来理解所研究区域的文化特点和社会发展状况;第三,研究者的文化自觉:从他者的角度来重新看待自己所处的社会与文化,形成反思性的而非固化(刻板的)的中国意识和世界意识;第四,在多学科互动中来获得更为丰富的研究角度,推动区域国别研究的范式更新。

龚老师的讲座在厦大群贤平台上进行同步直播,在线参与人数达571人。龚老师以全球性视野为我们揭示了人类学与区域国别研究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辩证关系,内容深入浅出,兼具启发性与深度。讲座后,龚老师与在座师生就“中西人类学研究之差异”“跨学科交叉培养”“跨学科合作”以及“中国人类学与世界主流人类学界之间的联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陈武元教授高度评价了龚老师以及当代中国人类学学者进行的海外民族志工作,并对今后大学开展多语言跨学科人才培养寄予了厚望。经过此次讲座,我们期待着当代海外民族志研究可以为中国区域国别研究注入更多具有文化间性的学术关怀,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做出自身的贡献。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