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斌教授做题为“清洁能源如何有效促进二氧化碳减排” 学术讲座

2022年03月01日 17:03作者:


2022年2月28日上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徐斌教授在嘉庚四号楼一带一路研究院420报告厅做了题为“清洁能源如何有效促进二氧化碳减排”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例如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和土地荒漠化等。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不断累积的二氧化碳排放,而中国已经分别于2006年和2011年成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和能源消费国。如今,中国二氧化碳减排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政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二氧化碳减排压力。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多种举措控制二氧化碳排放,例如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和加强环境规制等,但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中国和世界主要能源消耗大国格外关注清洁能源的发展。清洁能源具有碳排放强度低、污染少的优点。在中国提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下,深入研究清洁能源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及其影响路径迫在眉睫,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结果将为政府制定有效的能源政策提供重要经验支持。

徐老师首先通过梳理相关研究,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第一,传统线性模型忽视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的大量非线性关系,导致估计误差增大,结论难以有效解释经济现实;第二,现有研究对清洁能源影响二氧化碳排放的路径分析较少,而且清洁能源中不同类型能源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研究文献也较为少见。在此基础上,徐老师介绍了这篇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研究方法的创新。运用新近发展的具有数据驱动特征的非参数可加回归模型考察清洁能源发展对二氧化碳排放和经济增长的线性和非线性影响;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将清洁能源划分为清洁燃气和可再生能源,分别研究二者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同时,从中介机制视角研究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有助于政府部门制定出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碳减排政策。

随后,徐老师从理论上分析了清洁能源对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和作用机理,并提出以下两个研究假设:清洁能源对于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以及清洁能源可以通过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等途径影响二氧化碳减排。

接着,徐老师介绍了关于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的思考,并重点阐述了非参数可加模型能够有效地避免“维数灾难”问题的优势。徐老师通过稳健性分析、内生性检验、异质性分析和机制分析,发现了清洁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之间关系的几个特点:(1)清洁能源对二氧化碳排放影响呈现正U形,即清洁能源早期阶段起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后期阶段,其碳减排作用逐步缩小。(2)分区域研究来看,清洁能源对中西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均产生一个正U形的非线性影响,清洁能源对东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不显著。(3)分能源类型研究结果表明,燃气消费对二氧化碳排放产生一个平缓的倒U形的非线性影响,可再生能源对二氧化碳排放产业呈正U形的非线性影响。(4)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能源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是清洁能源的二氧化碳减排效应的有效传到途径。其中,能源消费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表现为正U形;相反,产业结构的非线性影响表现为倒U形。

最后,徐老师提出了本研究对二氧化碳减排政策制定的一些启发。长期来看,各级政府应该根据清洁能源的发展态势,制定灵活的财政政策,促进清洁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例如,当国际油价下降,生物质燃油消费性价比降低时,政府可以提高财政补贴,降低生物质燃油销售价格,促进生物质燃油消费。此外,中西部地区应该根据本地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相应的能源资源,而西部地区应该继续扩大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现场师生踊跃提问,就“碳减排措施”“个体行为消费模式对碳减排的作用”“各部门碳排放情况”“如何激励企业主动使用清洁能源”“非参数模型设定”等问题与徐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陈武元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清洁能源发展的研究对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价值,并指出徐老师的讲座带领大家在了解当前时事热点和研究热点的同时又加深了大家对研究方法和研究历程的认识,对大家的科研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他也表明一带一路研究院是一个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平台,它能够拓宽研究人员看问题、做研究的视野,希望更多师生能够从中受益。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