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2月9日上午,厦门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南洋研究院衣远副教授在嘉庚四号楼一带一路研究院512会议室做了题为“比较视野下中国对东南亚国家文化外交中的华人角色”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民心相通”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关键基础,而文化外交则是增进文化相互理解、推动“民心相通”建设的重要途径。目前,中国通过文化外交的方式同沿线国家构筑“民心相通”时仍面临诸多挑战。而研究海外华人尤其是东南亚华人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对于我国优化文化外交的构思与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衣老师介绍了文化外交的定义,指出文化外交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交流,而是在主权国家政府的主导下通过多种文化传播与交流方式促进国家间和国民间的相互理解,以追求本国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外交形式。他通过介绍“文化国际主义”、“文明冲突论”及“软实力”等概念,阐述了当今世界各国重视文化外交功能的动因以及当文化流动同外交行为挂钩后被赋予的战略价值。
接着,衣老师通过梳理中国对东南亚文化外交的发展历程,指出东盟作为中国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也是近年来中国开展文化外交活动的活跃地区。中国同东南亚各国在文化交流与合作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增进了中国同东南亚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
随后,衣老师分析了跨境族群网络在国家开展文化外交中的特殊地位。他认为,基于民族主义情怀和跨文化传播的需求等,当今世界上不少积极开展文化外交的国家都十分重视对跨境族群网络的运用。在中国方面,无论是官方表述还是学界研究中也常将海外华人定位为我国对外开展文化外交的桥梁与纽带,并期待华人在中华文化的跨境传播中扮演有效的中介角色,以减少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扭曲和误解。进一步,衣老师也指出上述对海外华人的定位存在一定的理想性。以东南亚华人为例,各国华人在中国文化外交中实际扮演的角色也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国别差异性固然同东南亚各国华人所继承的“中华性”差异有关,但更关键的影响因素则是各国内部的族群政治和对外的国际战略。对此,衣老师还结合了越南华人、泰国华人、马来西亚华人三个典型案例进行了具体分析。
最后,衣老师表示:我们在研究文化外交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文化的传播流动与民族国家政治边界之间存在的张力,当探讨华人在中国文化外交中扮演的角色时也不应回避来自其所在国的影响因素。未来,中国在推进和深化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外交关系时,需要充分重视东南亚各国的异质性以及东南亚各国华人的多样性,更为细致而稳妥地发挥华人群体在构建“民心相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讲座反响热烈,现场师生同衣老师展开了积极互动。衣老师就“东南亚国家的异质性如何影响中国文化外交的效果”“如何把握东南亚华人内部的复杂多样性”“如何促进东南亚各国主体族群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如何从具有差异性的案例研究中提取具有普适性的社科规律”“如何围绕共同议题开展跨学科合作研究”等问题一一作了细致解答。最后,陈武元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本次报告结构完整,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我们不应仅仅关注自身的生活,更重要的是放眼世界,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他还希望一带一路研究院作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能够为全校师生提供跨学科的学习交流机会,在丰富大家的认知和拓展视野方面发挥更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