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1月18日上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日根教授在嘉庚四号楼一带一路研究院512会议室做了题为“海外华人会馆与中华文化展现”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海外华人会馆经历了数百年延续发展演进的历程,其功能也发生了与时俱进的变迁,经营者的主角自然是华商,但也包含了其他众多阶层,丰富多元的中华文化是内在的纽带,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农耕文化和海洋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和世俗观念的结合体,包含了文化精英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建构。如今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必要在引导海外华人会馆展现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方面有所作为。
首先,王老师从海外华人会馆建立的背景、运行与内涵方面介绍了会馆的主要情况,并提出“海外华人会馆几乎就是中华本土会馆的海外移植”这一观点。王老师认为,海外华人会馆在缘起与功能方面既包含了中华本土会馆的诸多要素,又显得自有侧重,成为海外华人与外界交流的基地;既保持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核,又不断地吸收西方文化的一些因素,从而建立起既保持中华文化传统又能适应现代化需要的华侨文化。
随后,王老师结合丰富的历史资料,勾勒出海外华人会馆的发展概貌:17世纪初华商先后在日本建造了“四福寺”;19世纪华人在越南、新加坡等地兴建福建会馆,缅甸、泰国则相对较晚;而到20世纪,“英国四邑总会馆”、荷兰华侨会馆等欧洲华人会馆也相继建立,表明海外华人组织发展呈现繁荣态势。在此期间,王老师还以青云亭——马来西亚最古老的华人寺庙为例,分析了海外华人社会中宗教信仰场所的慈善教育功能,并指出神灵祭祀的多元性和跨越阶层界限这一现象,提示我们应当关注海外寺庙在增强华人民族认同、进行道德教化、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的综合性社会功能。
接下来,王老师在横向比对海外华人会馆与本土会馆的差异、纵向梳理历史发展脉络并探寻规律的基础上,总结出海外华人会馆的重要特征:一是同宗会馆与同乡会馆并存;二是商人势力在会馆中唱主角;三是教育与裁判成为会馆所致力的重要事务;四是海外华人会馆运行逐渐呈规范化运作倾向,会馆被作为民间社团而进入当地国家统治者的视野;五是当代海外华人会馆呈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面貌。总观海外华人会馆,其发展也经历了若干不同阶段,这其中既与国内政治社会形势相关,亦与所在国的社会状况变迁密切相连。
而谈及在海外华人会馆发展历程中究竟如何展现中华文化内核的问题,王老师以柏杨《丑陋的中国人》引发公众热议为引子,援引林其锬的“五缘文化理论”,阐述了“五缘”文化是华人团结的纽带、沟通的桥梁,也是形成世界华商经贸网络的社会基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整合性系统思维、以社会和谐为本位的人文主义精神成为我们共同的民族基因,在海外华族社会发挥着深刻的“粘合剂”作用。而经济驱动力和文化凝聚力的结合,是促使华族横向联系跨越了狭窄的帮派范围、世界性宗乡组织纷纷建立的根本原因。
最后,王老师强调,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必须建立在文化超越与根系辨识的基础上。既要看到本国文化经长期历史发展已融合其他文化长处的一面,又要深刻理解辨识文化根系的重要性,它是我们谋求文化发展的立足之基,是培养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的磁石,同时也是我们与其他文化继续开展对等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通行证。
讲座反响热烈,现场来自不同专业的中外籍师生与王老师进行了积极互动,就“政治权力对海外华人的驱动也是其在集体组织中发挥作用的重要原因”“历史时期上不同国家人口流动时文化传播途径差异原因”“主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素与环节”等问题作了深入交流。陈武元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肯定了王老师的研究在“一带一路”倡议传播实践中的重要性,并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在当下的重要意义,以及正确处理民族性与世界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他也强调一带一路研究院作为跨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之于大家的意义是,不同学科的学者所带来的不同研究范式,都会有助于我们各自学术研究的精进,即:计量和实证研究的研究范式有其优越性,而思辨研究的研究范式也有其长处,两者之间的互鉴对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将会更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