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1月4日上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爱贞在嘉庚四号楼一带一路研究院报告厅420做了题为“全球产业链收缩态势与中国产业链发展”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陈爱贞老师介绍自己从2006年开始接触产业链和价值链研究,并着力基于产业链和价值链双重视角分析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问题。陈老师以联想电脑和波音747飞机为例,形象直观地分析了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联系与差异。价值链是比较微观的概念,是从产品层面体现环节间的分工;产业链是较为宏观的概念,是从产业层面体现上下游产业间的分工。关于价值链的文献较多,但是关于产业链的研究相对较少,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接着,陈老师阐述了全球分工深化和中国产业链发展的历程。二战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是全球分工深化的重要推动者,其主导的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发包,在促进FDI和国际贸易发展的过程中,为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提供参与国际分工的机会,从而推动全球分工体系不断深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依次承接了“日用消费品-电子消费品-机械设备”三波国际产业转移,大量企业参与跨国公司主导的GVC,极大地带动了中国出口贸易尤其是加工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产业链发展与结构升级。但是中国产业链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上下游联动性弱、区域链条协调困难、比较优势丧失和贸易争端频发等问题。
随后,陈老师介绍了全球产业链收缩态势及其对中国产业链发展的影响。发达国家作为全球主要的消费国和技术来源国,虽然在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但是它们的中低端产业受到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冲击,从而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趋势,由此引发的高失业率和社会动荡对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在促进技术和消费行为转换,以及越来越多的不可控因素和不确定性正对全球供给体系形成史无前例的威胁和巨大的实质性破坏,这些都在推动全球产业链的重新调整。但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和国际竞争压力激增,虽存在“反全球化”的声音,但长期不存在“逆全球化”的基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将转向“区域化发展”进而“再全球化”,并可能呈现三种模式的收缩态势。对中国产业链的发展而言,全球产业链收缩态势可能增大企业外迁和产业链国际关联度下降的风险,影响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地位。特别是一些关键零部件可能出现“断链”,对中国产业链的运转和配套能力造成不利影响。
最后,陈老师分析了中国产业链的发展路径。当前,需要着力于在关键环节的技术自主性、区域间分工合作和内需支撑等方面探索国内产业链发展的突破路径。中国提出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说明在着力对内发展的同时要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全新的经贸和科技浪潮,从全球价值链嵌入走向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而“一带一路”建设就是一个重要的契机,是中国与沿线国家构建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的战略基础。还需要推动中国从获取型的单向贸易模式向市场共享型的双向贸易模式转变,从而深化分工合作。此外,随着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5G等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数字经济的兴起也为中国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与陈老师进行了积极互动,就“价值链和产业链的联系和区别”、“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产业链收缩下的竞争与机遇”和“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问题的特点和优势”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陈武元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充分肯定了陈爱贞教授的研究对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强调了从产业链和价值链视角分析现实问题的创新性和重要性,并希望陈老师能够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深入挖掘,取得更丰硕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