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云副研究员做题为“新形势下我国与马来西亚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实践与推进策略”学术讲座

2021年07月17日 10:43作者:


   

2021年7月16日上午,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薄云副研究员做客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并在嘉庚四号楼420报告厅做了题为“新形势下我国与马来西亚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实践与推进策略”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薄云老师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论述切入,着重强调东盟在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构建开放包容地区架构中的重要作用。马来西亚作为东盟创始国之一,在中国与东盟开展交流合作的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民心相通是推动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和关键基础,民心相通的关键在于文化认同,而教育先行于文化,这也是薄老师将她的研究聚焦在中马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原因所在。整场讲座从四个方面层层深入、丝丝入扣地分析了新形势下中国和马来西亚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方式和特点,逐步推进,引人深思。

首先,薄老师从马来西亚在东盟的战略地位,经济、文化上与我国的密切联系,国际化开放水平及其对伊斯兰世界和印度市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等五个方面阐述马来西亚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关键点与突破口的重要地位。这些优势使马来西亚有充分条件和理由成为我国与东盟深入开展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先行区。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设立就是很好的例证,也是中马高等教育交流合作不断走向深入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接下来,薄老师对中马两国高等教育的交流合作成果达成的重要保障——合作框架及其内容进行了全面解读。从WTO-GATS到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下的《服务贸易协议》,她运用翔实的资料对比分析了两国高等教育对外合作内容和策略的异同点。在此基础上,她对两国高等教育未来交流合作前景进行了展望,认为跨境交付、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三个模式还有较大的提升拓展空间,尤其是双边框架下两国学位学历文凭互认机制的建立完善,更会不断深化两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

合作框架决定了中马高等教育交流的实践开展内容与特点。在报告中,她通过多个图表让大家对中马留学服务贸易“逆差”、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良莠不齐以及“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高校的“主动出击”有了更直观的了解,得出与马来西亚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可以更积极主动、策略也可以更多元的结论。

最后,针对中马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现有框架和实践开展,薄老师跟大家分享了她对新形势下中马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策略与路径的思考。她认为,在新形势下,首先我国要在巩固已有优势的同时,采取分区域、分类推进的策略,形成“留学中国”的区域品牌,不同类型的高校也要利用各自办学特色和优势,采取不同的策略并有所侧重。其次是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海外国际学校。最后就是重新审视“跨境交付”模式,充分利用线上资源,积极开展中马高等教育交流合作。

最后,陈武元教授对薄老师的报告进行了总结。他说,尽管教育是大众的,但是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似乎是小众的,但是学科之间又是相通的,青年学生要善于学习,学会学习。关于如何学习,学会学习,他借用“大道至简”这个成语,从关于“做蛋糕”和“分蛋糕”的形象比喻使大家快速理解政治、经济和制度的概念引开来,认为青年学者在做演讲时应该学会运用精炼、生动的语言解读枯燥的理论,使理论性的内容拥有更广泛的受众和更大的影响力。

本次讲座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线上线下良好互动热烈。实际上,我院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成为培养青年学者的一个重要平台。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