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7月7日上午,原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院长傅崐成教授在一带一路研究院五楼会议室做了题为“美国在怕什么——为何始终不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学术讲座。本场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傅崐成教授对《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形成历史和缔结过程做了全面的剖析,并指出《公约》的生效标志着国际海洋法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新的国际海洋秩序正在逐渐形成。自生效后,《公约》在便利国际交通和促进海洋的和平用途、海洋资源的公平且有效的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以及研究、保护和保全海洋环境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回顾历史的进程中,傅教授也细数了历届美国政府在《公约》发展过程中扮演的角色。1982年,美国里根政府积极参与了《公约》的谈判和条文制定,但至今未加入,傅教授认为来自美国政府内部的意见分歧,成为美国加入公约的最大绊脚石。
随后,傅教授通过“国家主权”、“联合国”、“国家安全”、“深海探矿”、“解决争端”、“谈判过程”、“国家决策程序”、“法律效果”和“其他方面”等九个迷思,详细解读了美国政府为什么反对加入《公约》。美国政府认为加入《公约》是对国家对海洋资源的利用和勘探权限和海上航行自由的一种制约和权利让渡,美国的军事活动也会受到世界法院的管制。在近40年的利弊权衡中,为了争取本国更大的海洋权限和利益,美国对于海洋的控制始终徘徊在《公约》之外。
此外,傅教授还对美国加入《公约》的前景进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两党之争和美国现有的政治环境是对加入《公约》的巨大阻碍。虽然批准《公约》得到了大多数美国人的支持,但小部分保守势力的反对,导致国会投票始终难以达到2/3的同意票数。他还表明,如今的拜登政府积极倡导美国可以加入《公约》,但美国一半的州居于内陆,对海洋资源的利用没有强烈的愿望,因而美国加入《公约》的进程仍面临着重重阻碍。尽管如此,傅教授仍表达了对美国未来加入《公约》的期待,希望美国两党能够真诚合作,摆脱旧思维,出现理性的国会决策力量。
最后,傅教授通过四个“不变”说明了美国是否加入《公约》对中国南海环境的影响。他强调,不论美国是否加入《公约》,其在南海“无害通过权”的主张不会改变,在南海的“情报活动”不会改变,在南海的航行自由不会改变,以及美国对中国南海岛屿性质的攻击不会改变。
讲座结束后,参与讲座的师生与傅教授进行了积极地交流与互动,大家围绕“中国领海的划分”“国际秩序观”以及“南海曾母暗沙的性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为傅教授广博的见识和独到的见解表示折服。
本次讲座通过“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傅教授旁征博引、妙语频出,吸引了超过200名的线上观众聆听讲座,除了本校师生外,其他高校同仁、校外媒体以及一些境外学者也积极参与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