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6月3日上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李明欢教授在嘉庚四号楼420一带一路研究院报告厅,做了题为“索我理想之中华:20世纪初赴欧留学潮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学术讲座。本场学术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李明欢教授将本次讲座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乌云压城:九州生气恃风雷”。开篇伊始,李教授简略回顾了20世纪初风云激荡的国内外形势。接着,李教授以“东寻西觅:邃密群科济世穷”为题,介绍了20世纪初出国留学潮兴起的社会背景。李教授指出,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为“求富”、“自强”,师夷制夷,创办新式学校,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将异国文凭等同于中国的科举,从制度上确认了传统观念的更新。在此大背景下,从庚款留学、负笈东瀛到求学欧洲,一批又一批华夏青年走出国门,东寻西觅,求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第三个部分“一代英豪:人间正道是沧桑”是本次讲座的重点。李教授在介绍了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从发起、高涨到低落的三个主要阶段之后,基于详实的历史资料,图文并茂地剖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李教授指出,“勤以工作,俭以求学”是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宗旨。在艰苦的勤工俭学生涯中,许多留学生身不由己地进入了法国社会的底层,在不同程度上亲身体验了体力劳动者的艰辛,亲身经历了所谓资本主义文明国度中随处可见的歧视、剥削与不公,打破了出国前对于“自由、平等、博爱”之法兰西制度的美好想像。与此同时,他们通过学习、认识流行于法国社会的不同政治流派,并且在与之反复交锋中,逐渐认识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完成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走上了与工人阶级相结合的道路。一批优秀分子进而组建了“中国少年共产党”等革命团体,发起、组织或参与一系列爱国反帝运动。在勤工俭学运动被终止之后,一批优秀成员转道当时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到十月革命的故乡学习革命理论,投身革命实践。
正是在这一批留欧青年学子中,成长起了一大批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领袖和革命英烈。他们中如赵世炎、蔡和森、向警予、陈延年等在回国领导中国革命的进程中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朱德、周恩来、邓小平、陈毅、叶剑英、聂荣臻等则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将领。
讲座结束后,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洋研究院、非洲研究院的师生与李明欢教授进行了互动,探讨了共产国际的影响、法国吸引勤工俭学的因素等问题。李教授深厚的学术造诣,平易近人的讲述方式,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本次讲座既是一场跨学科交流的盛宴,也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精彩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