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5月19日上午,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代迅教授在嘉庚四号楼420一带一路研究院报告厅,做了题为“世界艺术的交汇与比较美学的产生--基于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视角”学术讲座。本场学术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代迅教授首先介绍了古代世界美学和中国古代艺术,着重强调了中国古代的山水画和诗歌。他说,中国艺术起源很早,中国人受儒家影响,风景欣赏的核心是强调人格美,形成了一种审美伦理化的思维定势,即著名的“比德”论,把对自然美的欣赏和人格美的把握相联系。针对讲座主题中的“民心相通”视角,代迅教授强调,相通,不是相同,简单地说相同或者相异,都未免失之简单化。实际情况应是相近相通,呈现出有同有异,展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情况,并解释其原因,这是研究工作要做的。
接着,代教授讲述了“金苹果”赐给“最美者”的神话故事,指出古代希腊以美为最高价值,并介绍了西方古典美学的观念—宇宙结构论。他说,西方古典美学的基本特点,是建立在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基础之上,持有实体论观念,认为有一种外在于人的美本身,立足于探寻和发现美的本质。这和西方古典哲学的宇宙结构论有关。一些研究宇宙构成的哲学家最早提出了的比较系统的理性主义美学思想。他们认为宇宙是由某种或者某些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构成的,人的心灵也是由同样的元素构成的,因此人能够认识世界。古代希腊美学是这种宇宙结构论的延伸,美和宇宙的构成原则被认为是完全一致的,美就是比例与秩序的和谐。
最后,代教授介绍了美学学科创立及其内涵。他指出,美学学科建立之初就反映出现代美学不同于古典美学的若干特点。现代美学的特点是强调审美经验而不是美的结构,与后来的浪漫主义运动相呼应,强调把强烈的情感作为审美经验的真正来源,并把强调的新的重点放在诸如忧虑,惊悚和恐怖。浪漫主义的重要特点是对自然的歌颂。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与代迅教授围绕艺术的交汇地、诗歌与宗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互动。本次讲座还吸引到了一位马来西亚归国华侨陈奶奶的参与,在互动环节,陈奶奶讲述了自己在马来西亚生活所感受到的艺术、语言文化的交汇与融合。
代迅教授为本次讲座作了充分的准备,受限于讲座时长,其两百多页讲稿的内容未能在此次讲座中尽数展示。但代教授富有文化底蕴的讲座内容,且论且吟、且歌且诵的独特讲座方式,给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令大家陶醉在艺术的氛围中,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