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日根教授做题为“谈谈中国海洋文明的特质”学术讲座

2021年05月14日 09:59作者:一带一路研究院 陈锶崎

    

2021年5月13日上午,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人文学院副院长王日根在嘉庚四号楼420一带一路研究院报告厅,做了题为“谈谈中国海洋文明的特质”学术讲座。本场学术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蔡庆丰教授主持。

王日根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海洋文明发展的基本情况,他指出,中国较早便有自己的海洋文明,既体现在政治家、思想家对天下的认识中,也昭示在不同区域人们的生计实践中。纵观历史演进,中国海洋文明体现出官方主导、民间先行、海陆互摄、协和万邦、德润四海、允执厥中的基本特质。近代西方海洋文明则在殖民扩张的旗帜下与中国海洋文明交汇,经历了对中国海洋文明成果的推崇、借用直至诋毁,从而完成了西方话语权的转换,世界史进入了一个强权时代。中国曾遭遇列强的蚕食鲸吞,但是,当我们抛弃文化自卑,高扬文化自信的时候,就当意味着中华民族复兴集结号的吹响。

接着,王教授介绍了中国文明的多元性、中国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的交融与互摄。中国文明包含农业文明、游牧文明、海洋文明等,其中海洋文明具有冒险和开拓的精神,海洋文明与经济贸易如影随形,诸如民主、工业文明、如今社会都与其有直接关系。中国海洋文明与陆地文明的交融与互摄体现在进取、冒险、保守、安土重迁等观念的碰撞与交汇上。王教授指出,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是中国海洋文明的几个兴盛期。自远古时期,我国先民就已开始了对海洋的探索。秦汉以降,经由海路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更成为一种国家行为,秦始皇派徐福东渡,汉武帝遣使西到黄支,孙吴时有朱应、康泰前往南洋,唐朝时则有杨良瑶远赴大食,直到明初郑和七下西洋,官方主导的外交与外贸持续不断。而民间的交往则有唐之张保皋、明之郑芝龙家族等。特别是唐宋以降,海上“丝绸之路”的迅猛发展,使得中国官民通过海路与沿线国家进行着频繁的政治、文化交往,海上贸易也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王教授对郑和下西洋和明清的海疆政策进行了着重的介绍,他强调,把海疆政策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考察,既要看到了中国传统海洋观的缺失,也要揭示明清海洋政策的演变过程及其进步性与局限性。

最后,王教授介绍了中国海洋文明的重振与世界意义,他说,“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提出,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彰显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担当精神。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与王日根教授进行了互动,蔡庆丰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王教授知识渊博,温文尔雅,在讲座中引用了《周礼》、《中庸》、《明史》等多部著作,令人印象深刻。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