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贞教授做题为“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竞合”学术讲座

2021年04月23日 14:43作者:一带一路研究院 陈锶崎

  

2021年4月22日上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陈爱贞教授在嘉庚四号楼420一带一路研究院报告厅,做了题为“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竞合”学术讲座。本场学术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陈爱贞教授从概念出发,以“微笑曲线”与“苦笑曲线”图、波音787“梦想客机”生产过程为例,介绍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等概念,引出讲座主题。陈教授指出,目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推动全球产业重构,同时叠加疫情等多重不确定性因素,欧美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正面临重构。在此变局之下,中国产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包括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面临隐患、卡脖子技术问题、技术中低端锁定等。困境之下蕴含机会,陈教授认为,近二十年来,能源、交通运输、信息基础设施和电信等技术类投资是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的最重要的领域,然而,从偿付能力与派生需求视角来看,往往只有地区制造业集群发展,才会对基础设施有更高的需求,也更有能力偿付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从东道国政府视角来看,多数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目标主要是利用外资企业进入的前后向关联效应带动整个行业发展。因此,中国企业要在这些国家这些领域进一步发展,需要制造业产业链集群发展来联动,则更多制造业领域企业“走出去”是必然趋势。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差异性很大,中国应着力突破重点国家,示范带动其他国家,东南亚和南亚在经济发展潜力、消费、制度等方面具有优势,且近年来产业链配套能力逐渐提升,是沿线重点国家。

接着,陈爱贞教授介绍了产业链供应链竞合模式与指标测算、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竞合机制,包括竞合的基础、竞合基础的国家异质性、竞合基础的行业异质性、来自其他发达国家的竞争等内容。陈教授指出,尽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一些技术含量相对比较高和品牌效应比较大的产品上,中国企业的竞争实力与日韩欧美国家企业还有差距,但总体来看,中国企业产业链竞合的优势在诸多方面比较明显,如产品生产和项目建设上的集成能力、改造生产流水线和优化组合链条不同环节的能力、本土化发展的能力等

最后,陈教授介绍了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竞合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主要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竞合的对策。她建议,在OFDI方面,要加强重点龙头企业与日韩欧美等发达国家企业合作,形成以中国企业为主导的区域价值链;着力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重点产业链进行战略布局,以点带面循循推进;还要发挥一些商业和政府机构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协调作用;进一步推进本土化经营战略,在促进当地产业链延伸发展中拓展合作机会。在国际贸易方面,从单向贸易转向市场共享型的双向贸易等。

讲座结束后,在场师生与陈爱贞教授围绕“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和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互动。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