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余兵教授做题为“中越南海争端‘司法化’风险 及我国的应对策略”学术讲座

2021年03月17日 09:46作者:

     

2021年3月16日上午,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副院长施余兵在嘉庚四号楼512一带一路研究院会议室,做了题为“中越南海争端‘司法化’风险及我国的应对策略”学术讲座,在场师生围绕此课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本场学术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施余兵教授首先介绍了南海问题的内涵和产生,他将南海问题总结为“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并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施教授认为,目前,南海争端讨论较多的是南海各沿岸国之间的“海洋权益”争端,但实质仍然是领土主权争端。他指出,越南在中越南海争端问题上针对中国的一系列动向,如越南外交部副部长宣称不排除通过司法或仲裁等方式解决中越海洋争端,越南国际法学会会长就中越南海争端先后两次给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发公开信,越南提名4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五项下的调解员,以及4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附件七项下的仲裁员等,证明越南可能会采取强制调解或仲裁的手法向国际司法或仲裁机构提起针对中国的法律程序,中越南海争端存在“司法化”风险。

接着,施教授提出了越南针对中国“南海问题司法化”的可能路径,并对每一条路径的法律依据、可能性及主要诉求、我国的应对策略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通过分析越方提起第三方争端解决机制的主要诉求或目的、中越争端的主要内容与菲律宾单方面提起的所谓“南海仲裁案”的相似性、越方的政治和外交考量、对中国是否应诉的预判,以及各种司法化路径的利弊等,施教授推断《公约》下的附件七仲裁是越方最有可能采取的手段。针对此手段,中国的应对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中国是否应该参与强制仲裁程序。第二、中国如何应对越方的实体诉求/主张。施教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我国应对的策略建议。

本场讲座是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系列讲座在新学期举办的第一场。施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述,在场师生的热情参与和提问,为本场讲座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也为新学期系列讲座的举办创造了一个令人期待的开始。新学期,一带一路研究院将继续以系列讲座等方式打造跨学科交流平台,营造更开放的学术文化氛围,我们期待更多有使命感、有家国情怀、有研究兴趣的老师和学生加盟,共同夯实一带一路研究院建设基础,为“一带一路”贡献厦大智慧和力量。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