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教授做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世界银行纳税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解读与重构”学术讲座

2021年01月04日 10:53作者:


   

2020年12月31日上午,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李成教授在嘉庚四号楼512一带一路研究院会议室,做了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世界银行纳税营商环境指标体系的解读与重构”学术讲座。本场学术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李成教授首先对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进行了介绍。世界银行每年发布的《营商环境报告》是目前公认度最高的评价体系。该报告由世界银行Doing Business小组于2003年首次发布,包括5项指标和133个经济体。报告的评估内容在2005年、2006年和2012年均有增加,在2015年将保护投资者调整为保护少数投资者,之后评估内容稳定至今。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包括10个一级指标和41 个二级指标,该系列报告以营商便利度得分(之前称前沿距离得分)和营商便利度排名(基于营商便利度得分)两个指标来综合衡量各经济体的营商环境。在系统地对世行报告进行了介绍后,李教授针对世行报告的合理性、准确性、应用性提出了问题并进行分析。李教授认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者,中国的营商环境水平处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平均水平之上,尤其在开办企业、获得电力和跨境贸易领域表现最好,具有相对优势,但在缴纳税款和获得信贷方面却相对较差。因此,中国应加快推进税务改革,简化获得信贷信息的程序,以激发私营部门的活力,改善营商环境。

接着,李教授对纳税营商环境的理论来源、世行纳税指标的构成和内涵进行了分析,包括纳税次数、纳税时间、总税率和报税后事项。其中报税后事项是世行2017年新增的指标。李教授还对世行纳税营商环境指标的可比性问题、敏感性问题、关注点等进行了说明。李教授认为,纳税指标的评估对专家的依赖性强,专家的主观性偏差容易对评估结果产生影响,且纳税指标本身存在设计缺陷,纳税次数指标只是所需缴纳的各种税费数量的数字反映。在纳税时间上,则存在仅关注时间绝对数的差异,忽视了小时工资率的差异,纳税时间受到办税人员素质影响等问题。总的来说,世行纳税营商环境指标体系是在发达国家税务实践和话语权框架下设计的,其产生的评估结果具有较强的倾向性和引导性。

最后,李教授针对世行纳税营商环境指标的重构提出了几点建议:在税收优惠方面,建议在标准模型中增加基于境外投资的税收优惠计算,以及增设基础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数量指标,例如指定50个细分行业,某行业存在优惠政策的记为1分,最后加总;在时间成本方面,建议在纳税时间乘以区域平均小时工资率得到区域纳税时间成本;在中介发展程度方面,建议直接使用中介数量占纳税人户数比重作为衡量指标,相对于报税后事项更客观和可比;在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建议增加企业税务管理指标,下设三个分指标,即是否设立税务部门,是否设立税务经理岗位,是否聘用税务咨询。李教授强调,中国应该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围绕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能够引导和具有话语权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新的指标要具有更好的可比性、敏感性、稳定性。

讲座结束后,陈武元教授分享了自己在本场讲座中的收获,强调了营商环境指数的构建对于“一带一路”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在进行营商环境指数构建中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本场讲座是一带一路研究院系列讲座在2020年的最后一场。感谢李教授的精彩分享为本年度的系列讲座画上圆满的句号。明年,研究院将继续坚持以系列讲座、研讨会等形式为师生构建跨学科交流平台,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贡献厦大智慧。


相关文章
无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