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甬军教授做题为“‘十四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路径研究”学术讲座

2020年12月29日 18:42作者:一带一路研究院 陈锶崎

   

2020年12月28日上午,著名经济学者、中国人民大学陈甬军教授在嘉庚四号楼420一带一路研究院报告厅,做了题为“‘十四五’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路径研究”学术讲座。本场学术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陈甬军教授先后在厦门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历任两校的处长、院长、校区党委书记等职。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厦门大学和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教授、研究员。陈教授近年来专攻“一带一路”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已在国内外演讲250多场。其重要创新观点受到中央有关部门重视和各界欢迎。陈教授本次来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的讲座也得到了来自各院师生的欢迎和关注,应广大听众的期望,同步开启了线上视频直播。

讲座开始,陈甬军教授首先介绍了七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发展与成绩,包括国际共识持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贸易往来持续增长、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相直接投资稳中有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五个方面。陈教授指出,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对全球经济造成较大影响的情况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和投资合作表现出强劲的韧性和潜力,显示了七年共建“一带一路”对抗疫和提振经济的综合性作用。接着,陈教授通过对蒙内铁路、“中巴经济走廊”、中俄合作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等“一带一路”建设标志性工程的介绍,引出了共建“一带一路”的理论发展过程,陈教授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构想的推进,既有历史赋予的机遇,又存在巨大的挑战,具体体现在理念、目标、方式、原则、方向的革新和明晰上。

讲座后半场,陈教授分析了共建“一带一路”实现合作共赢的理论模型,提出三个观点:一、“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国际经济合作倡议本身必须具备“必要条件”;二、中国和合作国家要积极创造“充分条件”;三、“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相结合,才能实现“一带一路”的建设目标,即挖掘新动力、打造新平台。陈教授从经济学理论、中国与各国的互动模式等角度入手,对“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进行了透彻的解析。

讲座最后,陈教授立足“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十条路径:

一、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七年打“前场”开局良好、成果丰硕的基础上,共建“ 一带一路”要做成历史性的国际合作创新工程,不仅其需要实现合作共赢的内部必要条件,而且更需要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外部充分条件,这样才能在“十四五”期间打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中场”,实现“一带一路”从谋篇布 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谨细腻的“工笔画”的转变。

二、制定“十四五”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专项规划。建议制定“十四五”时期“一带一路”专项规划,提出发展的基本蓝图、重点任务和行动方案,从而在实质上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以"中场"的顺利推进为今后全场的胜利奠定基础。建议“十四五”期间非股权投资总规模控制在一千亿美元左右。

三、构建国际产业链,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面临进入新发展阶段,树立新发展理念,构筑新发展格局的新形势,筹划“一带一路”建设新发展的当务之急是构建国际产业链,助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中国经济不能只有单一的循环,必须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且双循环循环不是互相隔离,而是互相交融。双循环运行的基础是供应链与产业链,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价值链。它整体上表现为既能够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和规模经济机制,又能够利用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而形成的一种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四、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设立新疆、福建分论坛。建议第三届高峰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参与面,同时在论坛期间设立新疆和福建的分论坛。因为“一带”的核心区在新疆,“一路”的核心区在福建。这样可以依托区域优势,发挥更大影响。

五、加强互联互通建设的数字化水平。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中之重。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也是许多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建设高质量、可持续、抗风险、价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各国充分发挥资源禀赋,更好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实现联动发展。加大技术投入,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提高数字化水平。

六、建设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的投融资平台。继续发挥共建“一带一路”专项贷款、丝路基金、各类专项投资基金的作用,发展丝路主题债券,支持多边开发融资合作中心有效运作。欢迎多边和各国金融机构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投融资,鼓励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通过多方参与实现共同受益的目标。

七、建立公开透明的项目建设信息发布机制。“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具有较高风险,且当前参与方仍面临各种制度约束、存在能力局限的障碍,难以通过有效手段保障项目融资结构合理、金融风险可控和回报盈利可持续。中企在“走出去”过程中,普遍缺乏有效宣传机制,容易引发多方质疑。再加上项目所在国缺少管理经验、实用型人才缺乏,交付后无法维持项目正常运转。因此,降低“一带一路 ”基础设施项目的风险仍面临较大挑战,这使得多数国际私有资本对参与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仍然处于观望状态。吸引更多国际私有资本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中外政府、企业、国际多边组织和中外专业机构需通过合作来加强制度能力建设、构建风险管控系统、创新和拓宽融资渠道以及建立有效的政企合作平台来推动“一带一路”项目的融资和实施,从而构建有助于吸引国际私有资本参与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

八、引进第三方组织参加评估合作建设国家债务可持续性。2019年4月25日,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资金融通分论坛期间,财政部正式发布《“一带一路” 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该框架的发布,既彰显了中方在债务可持续性问题上积极和开放的态度,也体现了中方对“一带一路”低收入国家实际国情和发展需求的重视,有助于提高“一带一路” 参与各方投融资决策科学性,加强有关国家债务管理能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九、建立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机制的协调组织。相关部委均有开展人文交流,但协调工作还不够。建议参考抗疫工作的领导机制,建设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协调机制,在统一的协调组织和完善的协调机制下,定期开会、沟通动员,促进交流互动。

十、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2016年12月5日下午,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的指导意见》。 会议指出,软力量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推器。要加强总体谋划和统筹协调,坚持陆海统筹、内外统筹、政企统筹,加强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建设,推进舆论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为“一带一路 ”建设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舆论支持、文化条件。这就提出了在“一带一路”的实践中要做好理论研究、舆论宣传和文化传播三大任务。

在讲座结束后的自由讨论环节,陈教授和在场师生就产业链构建、海南自贸港的建设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

本次讲座内容详实,讲解深入。谈到“五年规划”时,陈教授还强调了了解时政,提高政治素养对于学习和工作的重要性,表达了对厦大学子的殷切期望,体现出一名学者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教书育人的师者之心,令人敬佩。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