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武博士做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项目评价体系构建与思考”学术报告

2020年12月04日 15:46作者:一带一路研究院 陈锶崎

   

2020年12月3日上午,福建师范大学蔡武博士在嘉庚四号楼512一带一路研究院会议室,做了题为“‘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项目评价体系构建与思考”学术报告,在场师生围绕此课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本场学术研讨会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蔡武博士首先介绍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脉络,强调国际中文教育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国际中文教育。蔡老师指出,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初,自上世纪80年代,成为一门专门的学科。2007年开始,对外汉语教学逐渐向汉语国际教育发展。2019年召开的国际中文教育大会上,孙春兰副总理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都提到“国际中文教育标准”的完善。蔡老师认为,随着国际中文教育的发展,对其项目的评估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国际中文教育项目需要建立分级的评估指标体系,以检验其实施质量。

接着,蔡老师对国际中文教育项目特征进行了分析,主要包括办学层次多元、涉及领域多样、当地化特征明显三个方面。蔡老师指出,近年来,“中文+”或“汉语+”成为国际中文教育项目建设中的热议话题。2018年,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第13届孔子学院大会上就曾提出,要实施“汉语+”项目,因地制宜开设技能、商务、中医等特色课程,建立务实合作支撑平台。并通过表格形式向在场师生展示了包括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泰高铁中文培训班”、白俄罗斯国立技术大学科技孔子学院的“中文科技和技术人才培养计划”等在内的一系列“中文+”项目。

最后,谈及国际中文教育评价体系构建,蔡老师提出了借鉴国外主要语言机构的评估策略、以语言教育项目评估理论为指导、以需求为导向,开展充分调查三个要点。蔡老师也对未来进行了展望,提到项目评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进行国际中文教育项目评估时,要明确目标,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兼顾共性和个性的多元评价体系,以及创新国际中文教育项目理念、政策和体系。

在随后的自由讨论环节,蔡老师和现场师生围绕国际中文教育的教材编写、师资建设、考试方式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探讨。李丹教授提到其在欧洲任教时,发现存在“中文教育教材是否要本土化”的争议。针对该问题,蔡老师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并指出目前的趋势是本土化。朱宇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本土化教学更有依据。并强调本土化不能流于表面、徒具形式上的本土化,而应该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做到内容上的本土化。在场的博士生陈攻同学也谈及自己在泰国兼职做中文教学时的经历,提出其在泰国任教时,发现在泰国的中文教育更多是为了让学生通过HSK汉语水平考试,并针对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虑。李丹教授结合自己的任教和访学经历,指出考试也是一种让外国学生坚持学习中文,以考促教的方式。

研讨会最后,陈武元副院长对本次研讨会进行了总结。他说,语言是国家实力的风向标,既有经济价值,又有文化价值;强调构建国际中文教育项目评价体系要注意分类评价,不能搞一刀切,要有立体思维。本次研讨会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讨论热烈,充分体现了小型研讨会更利于交流观点、学习互鉴的优势。


相关文章
闽ICP备05005471号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01480号 ?2013 厦门大学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