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1月26日上午,厦门大学历史系曾玲教授在嘉庚四号楼420一带一路研究报告厅,做了题为“新世纪以来新加坡‘打造国族’政策与华人社会转型”学术讲座。这场学术讲座由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武元教授主持。
讲座开始,曾玲教授先对新加坡这个国度进行了简要的介绍,指出新加坡的两大基本特征:一是其人口结构中华人比例占三分之二;二是其地处马来汪洋世界的“小红点”。随后,曾教授对“国族打造”的概念进行了解释,说明了“国族打造”是国家认同感的打造,而对于新加坡来说,国家认同的构建与强化,一直是1965年新加坡建国以来行动党政府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在讲座的上半场,曾教授主要围绕“新世纪以来新加坡‘打造国族’政策”进行讨论。她首先阐明了“打造国族”的新思路:第一是建构与强化“国家认同”,以“多元为资源”的新思路推动“打造国族”历史进程;第二是调整促进国家“种族和谐”方式,即“政府后退”,由社会“自下而上”、自动自发地促进种族和谐,鼓励民间社会主动承担维护国家种族宗教和谐的重任。紧接着,她从中国崛起与中新关系发展等诸方面讨论新加坡转变“打造国族”思路的原因、阐述新世纪以来新加坡建构与强化国家认同的一些具体政策,包括以“文化遗产”概念,从“国家”层面界定作为“建构国家文化”重要资源的各种族历史文化、为各种族先贤树碑立传、赋予华人社团新功能等。在阐述与讨论中,曾教授融入了自己在新加坡的所见所感,体现了一位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平易近人的讲学方式,也让听众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了新加坡的文化及政策演变。
在讲座的下半场,曾教授运用报刊报道与田野考察资料,从“凝聚”、“开放”与“融汇”等方面,具体考察与阐述 “新世纪以来华人社会的转型”。“凝聚”主要涉及华人社团通过重修或重建会所,设立文化中心、文化馆、博物馆等方式,凝聚华人社会,唤起华人社会与宗乡社群历史记忆等内容。“开放”指的是华人社团跨越社群与种族展开活动,特别是在非华族中传播中华语言文化与节庆文化。而“融汇”则讨论了当代华人社团的“国家与社会关注”,以具体个案阐述他们对国家和所在市镇与社区社会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在演讲中,她以图片方式展示了新加坡福州会馆举办“全国中小学现场华文创作比赛”、新加坡跨种族庆屠妖节等活动,帮助听众更好地“走入”新加坡的华人社会。
讲座最后,在谈及做学术研究时,曾教授强调,研究者要对学术有敬畏之心,要以严谨的态度和精神去面对研究,才不枉这辈子有机会从事自己所热爱的研究工作。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学者对研究事业的热爱和使命感。
讲座结束后,一些师生与曾教授进行了互动。
此次讲座持续了三个小时,曾教授始终以饱满热情娓娓道来,在场的师生们也全神贯注,意犹未尽。